
【電】 reverbera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混響吸音系數(Reverberati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是聲學領域用于量化材料吸聲性能的核心參數,其英文對應術語為"Sabine Absorption Coefficient"。該系數由物理學家華萊士·克萊門特·賽賓(Wallace Clement Sabine)在20世紀初提出,定義為材料表面吸收的聲能與入射聲能之比,符號表示為α(alpha),理論取值範圍為0(全反射)至1(全吸收)。
根據ISO 354國際标準《聲學-混響室吸聲測量》,該系數的測定需在标準混響室内進行,通過對比空室與放置被測材料後的混響時間衰減差異計算得出。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 α = frac{0.161V}{S} left( frac{1}{T_2} - frac{1}{T_1} right) $$ 式中V為房間容積,S為試件面積,T₁和T₂分别為空室與放置試件後的混響時間。
實際工程應用中,該系數主要用于:
美國聲學學會(ASA)發布的《聲學材料性能手冊》指出,不同頻率下的吸聲系數存在顯著差異,完整表征材料特性需提供125Hz至4000Hz六個倍頻程的測試數據。國際标準化組織建議測試環境溫度應控制在(23±1)℃,相對濕度(50±5)%的穩定狀态。
關于“混響吸音系數”這一表述,可能涉及兩個聲學核心概念:吸聲系數和混響時間。以下分别解釋兩者的定義及關聯性:
定義:吸聲系數(α)表示材料或結構對入射聲能的吸收能力,即被吸收(包括轉化為熱能和透射)的聲能與入射總聲能的比值。其公式為: $$ alpha = frac{E_a + E_t}{E_i} = 1 - r $$ 其中,( E_i )為入射聲能,( E_a )為吸收聲能,( E_t )為透射聲能,( r )為反射系數。
特性:
定義:聲源停止後,室内聲能衰減60分貝所需的時間,單位為秒。混響時間過長會導緻聲音渾濁,過短則顯得幹澀。
與吸聲系數的關聯:
在私家影院、音樂廳等場景中,需通過吸聲材料的選擇(如高α值的吸音棉、穿孔闆)和空間結構設計,平衡混響時間與聲音清晰度。例如,減少聲聚焦和顫動回聲需提高局部吸聲系數,而均勻的混響時間需全局優化。
嚴格來說,“混響吸音系數”并非标準術語,實際是吸聲系數與混響時間的綜合作用。理解兩者關系可幫助優化聲學環境設計。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聲學工程标準或實測數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