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熔點法英文解釋翻譯、混合熔點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mixed melting point
分詞翻譯:
混合的英語翻譯:
mix; admix; blend; compound; incorporate; interfusion; meld
【計】 mixing
【化】 admixture; mixing
【醫】 admixture; incorporate; incorporation; M. et sig.; misce; mix; mixing
permixion
熔點的英語翻譯:
melting point
【計】 fusing point
【化】 fusing point; fusion point; melting point
【醫】 fusing points; melting points
法的英語翻譯: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專業解析
混合熔點法(Mixed Melting Point Method)是一種在化學分析,尤其是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中,用于鑒定未知固體化合物純度或驗證兩種化合物是否相同的經典物理方法。其核心原理基于純物質具有固定且敏銳的熔點,而混合物(尤其是不同物質的混合物)的熔點通常會降低且熔程(熔點範圍)變寬。
一、定義與原理
- 中文定義: 混合熔點法是指将待測樣品與已知純度的标準樣品(通常為預期中的相同化合物)按一定比例(通常是1:1)均勻混合後,測定該混合物的熔點,并與待測樣品及标準樣品的單獨熔點進行比較的分析方法。
- 英文定義: The Mixed Meltingting Point Method is an analytical technique where the melting point of a mixture composed of the test sample and a pure reference compound (typically the suspected identical substance), often in a 1:1 ratio, is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to the melting points of both the test sample and the reference compound individually.
- 核心原理:
- 純物質熔點不變: 如果待測樣品(A)與标準樣品(B)是同一物質(A ≡ B),那麼它們的混合物(A+B)的熔點應與A或B單獨測定的熔點相同或非常接近(通常差異在1-2°C以内),且熔程依然狹窄。
- 混合物熔點降低/熔程變寬: 如果待測樣品(A)與标準樣品(B)是不同物質(A ≠ B),那麼它們的混合物(A+B)的熔點将低于A或B任一純物質的熔點,并且熔程會顯著變寬(熔化過程持續的溫度範圍更大)。這是因為形成了低共熔混合物,其熔點低于任一純組分的熔點。
二、操作步驟簡述
- 準備樣品: 分别取少量待測樣品和已知純度的标準樣品,在研缽或載玻片上用刮刀或玻璃棒将它們徹底、均勻地混合。
- 裝填毛細管: 将少量混合均勻的樣品裝入熔點毛細管中(方法與測定單一熔點相同)。
- 測定熔點: 使用熔點測定裝置(如提勒管、數字熔點儀)測定該混合物的熔點,記錄熔融開始和結束的溫度(熔程)。
- 比較結果: 将混合物的熔點及熔程與待測樣品和标準樣品各自的熔點及熔程進行對比分析。
三、應用與意義
- 鑒定化合物同一性: 這是混合熔點法最主要的應用。如果混合物熔點不下降、熔程不顯著變寬,則強有力地表明待測物與标準品是同一化合物。
- 評估樣品純度: 如果待測樣品本身的熔點低于文獻值或熔程較寬,表明其可能含有雜質。通過與預期純物質的混合熔點測定,可以進一步确認其純度:若混合物熔點顯著下降且熔程變寬,則證實待測樣品不純或與标準品不同。
- 輔助結構推測: 在有機合成中,當合成出一種未知固體産物時,可通過與已知結構化合物的混合熔點測定,初步判斷兩者是否為同一物質,從而輔助結構鑒定。
- 藥物分析: 曆史上曾廣泛用于藥物原料和中間體的鑒别與純度檢查。
四、注意事項與局限性
- 樣品必須充分混合均勻: 否則結果不可靠。
- 比例影響: 雖然1:1常用,但最佳比例有時需要探索,特别是當兩組分熔點相差較大時。混合物熔點最低點對應的是低共熔混合物的組成比例。
- 適用範圍: 主要適用于熔點適宜(通常在50-300°C之間)、在熔融過程中不分解的固體有機化合物。不適用于易分解、升華或反應的物質。
- 現代方法的補充: 雖然現代光譜技術(如NMR, IR, MS)已成為化合物鑒定的主要手段,混合熔點法因其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結果直觀,在實驗室初步篩選和教學實驗中仍有其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 《有機化學實驗》(第四版),蘭州大學、複旦大學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典教材,詳細描述實驗原理與操作步驟)
- Skoog, D. A., West, D. M., Holler, F. J., & Crouch, S. R. (2014). 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9th ed.). Brooks Cole. (權威分析化學教材,涵蓋經典物理分析方法原理)
- 《分析化學》(上冊),武漢大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國内廣泛使用的分析化學教材,包含物理常數測定方法)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化學教育期刊,常刊載關于基礎實驗技術原理與教學的讨論文章)
網絡擴展解釋
混合熔點法是一種通過測定混合物熔點并與單一物質熔點對比,從而判斷物質純度或鑒别物質種類的方法。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一、定義與原理
混合熔點法将待測樣品與已知純物質按比例混合,測定混合物的熔點。若混合物熔點與純物質一緻且熔程(熔化溫度範圍)狹窄(通常≤1℃),則說明樣品純度較高;若熔點下降或熔程變寬,則表明存在雜質或不同物質。
原理依據:純淨物具有固定熔點,而雜質會破壞晶體結構,導緻熔點降低且熔程擴大。例如,純化合物A熔點為100℃,若與雜質B混合後熔點可能降至90℃且熔程延長至5℃。
二、主要應用
-
純度鑒别
通過比較樣品與純物質的混合熔點,可快速判斷樣品純度。熔程越窄,純度越高。
-
物質鑒定
若未知物X與已知物Y混合後熔點未改變,可初步推斷X與Y為同一物質。
三、注意事項
- 需控制混合比例(通常1:1),避免過量雜質幹擾結果。
- 適用于分子晶體等具有明确熔點的物質,金屬或合金的熔點變化規律可能不同。
該方法操作簡便,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中的物質分析與質量控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驗步驟,可參考化學分析相關教材或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