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mixed crystal
在材料科學與冶金學領域,"混晶"(mixed crystal)指由兩種或多種晶體結構共存形成的複合型晶體組織。該現象常見于合金材料中,當不同金屬元素在凝固過程中未能完全互溶時,會形成這種混合晶态結構。
根據《材料科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22)的定義,混晶具有三個典型特征:
在工程應用中,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202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混晶結構可提升钛合金的疲勞強度約15-20%,但同時會降低材料的延展性。這種現象被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葉片制造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混晶與"雙相組織"存在本質區别:前者是原子尺度的晶格混合,後者為顯微尺度的相分離。國際晶體學聯合會(IUCr)在2024年更新的術語标準中特别強調了兩者的界定标準。
混晶是一個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的術語,主要分為材料科學和化學兩個方向:
定義
指金屬材料中晶粒大小混雜的現象,表現為粗晶與細晶共存,例如細晶夾在粗晶之間,或表面與中心晶粒尺寸差異明顯。通常晶粒度相差3-4級即可判定為混晶。
形成原因
特點與影響
定義
指晶體中因類質同象替換形成的置換固溶體,即不同離子或分子占據晶格固定位置,形成混合晶體。
形成條件
應用示例
在液晶材料(如STN-LCD)中,混晶可能由單晶化合物與手性添加劑混合形成,需配合特定取向膜(如聚酰亞胺)使用。
混晶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