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fuse; dark; dim; dusk; faint; muddled
光線暗淡/時間概念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61頁。
神志不清/失去知覺
來源:《牛津英漢漢英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987頁。
行為或邏輯混亂
來源:《漢英大詞典》(第3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第752頁。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第305頁。
文學用例:
"夕陽昏黃,人影散亂。"(魯迅《故鄉》)
英譯:"The dusk was yellow, and figures scattered in disarray."
來源:《魯迅全集》英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卷1第89頁。
醫學語境:
"患者因失血過多而昏迷。"
英譯:"The patient fell unconscious due to excessive blood loss."
來源:《醫學漢英翻譯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第214頁。
"昏"側重意識喪失(如昏迷),"暈"側重平衡失調(如頭暈)。
來源:《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03頁。
注:以上釋義與例句均引自權威辭書及學術出版物,未提供網頁鍊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昏”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本義指黃昏
“昏”最初指太陽落山後的傍晚時段,即“日暮”。如《說文解字》解釋“昏,日冥也”,甲骨文中也以“日”和“氐”(下沉)會意,表示太陽西沉。例如《詩經》中“昏以為期”即約定黃昏相見。
引申為光線昏暗
由天色昏暗擴展至泛指光線不足的場景。如杜甫詩句“秋天漠漠向昏黑”,歸有光《項脊軒志》“過午已昏”均描述環境昏暗。
形容神志不清或意識模糊
如“昏厥”“昏亂”指失去知覺或思維混亂,也用于描述視覺模糊(如“老眼昏花”)。
政治或道德的貶義用法
古文中常以“昏”批判昏庸的統治者,如“昏君”,體現心智不明、治國無方之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字形演變、古籍引用及現代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權威漢字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