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lt
囫囵吞棗(hú lún tūn zǎo)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把整個棗子不加咀嚼地吞下去”。其核心含義比喻對事物或知識不加分析、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地接受或學習,缺乏深入理解和消化。
字面意義 (Literal Meaning)
指不加咀嚼地吞咽整個棗子。英文直譯可作 "to swallow a date whole" 或 "to gulp down a jujube without chewing"。
比喻意義 (Figurative Meaning)
比喻學習或處理問題時粗枝大葉,不深入理解本質,僅停留于表面。英文對應表達包括:
例如:
研究理論必須深入思考,切忌囫囵吞棗。
Studying theory requires deep reflection; avoid swallowing it whole.
文化背景與出處
該成語源自宋代筆記《湛淵靜語》,記載一人因聽說“棗益脾而損齒”,便囫囵吞棗以避免傷牙,鬧出笑話。後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引申為讀書方法:
“讀書須是仔細,逐句咀嚼,切忌囫囵吞棗。”
(《朱子語類·卷十》)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鍊接:現代漢語詞典電子版
Swallow sth whole: Accept without questioning or understanding.
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語中類似表達包括:
參考資料:
“囫囵吞棗”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指不加咀嚼地将整個棗子吞咽下去,比喻學習或接受知識時缺乏思考和分析,籠統含糊地全盤接受。
核心比喻
成語通過“吞棗”的動作,形象化地批評學習中的淺嘗辄止。例如,讀書時隻求快速完成而不理解内涵,或對複雜問題不深入探究就草率接受結論。
出處争議
近義詞 | 反義詞 |
---|---|
生吞活剝、不求甚解 | 融會貫通、含英咀華 |
一知半解 | 細嚼慢咽 |
(參考:)
該成語提醒我們: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處理問題,都應注重理解本質而非形式,避免機械接受。例如《西遊記》中“囫囵吞個棗不知酸淡”的描寫,便是對缺乏辨别能力的諷刺。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碧岩錄》原文或成語故事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