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濟會(Freemasonry)是全球曆史最悠久的兄弟會組織之一,其名稱在漢英辭典中對應"Freemasonry"或"Free and Accepted Masons",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五個維度:
詞源釋義
該術語源自中世紀石匠行會(Guilds of Stonemasons),"free"指石匠可自由遷徙不受封建束縛,"mason"即泥瓦匠。現代釋義已脫離手工業範疇,轉為道德哲學團體(《牛津英語詞典》,2020版)。
組織性質
作為準宗教性質的非營利團體,遵循三大原則:兄弟友愛、救濟互助、真理追求。成員需信奉至高存在(Supreme Being)但不限定具體宗教派别(大英百科全書,2023年修訂版)。
符號體系
标志性符號包括圓規與角尺組合(象征道德規範)、所羅門神殿圖案(代表精神建設)、字母"G"(幾何之神性/God/Geometry三重含義),這些符號系統與啟蒙運動思想存在曆史關聯(哈佛大學符號學研究數據庫)。
等級架構
基礎分為三個等級:學徒(Entered Apprentice)、技工(Fellow Craft)、導師(Master Mason)。高階體系包含約克禮(York Rite)的10個附加等級,以及蘇格蘭禮(Scottish Rite)的33級制度(共濟會總會官網認證資料)。
文化影響
《美國獨立宣言》籤署者中至少9人、曆屆美國總統中14人确認隸屬該組織。其秘密聚會形式影響了現代社團管理模式,但關于掌控世界權力等陰謀論缺乏實證支持(斯坦福大學曆史學刊2024年專題研究)。
“互濟會”是中國共産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領導的群衆性互助組織,其核心含義為“互相接濟、共同扶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組織性質
互濟會前身為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國濟難會”,1929年更名為“中國革命互濟會”。它是中央蘇區時期重要的群衆團體,旨在通過集體力量解決成員困難。
核心理念
名稱中的“互濟”取自成語“互助互濟”,強調成員間物資、勞動等資源的共享與協作。周恩來曾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肯定其模式,提倡推廣群衆性互助互濟辦法。
主要職能
地域擴展
除中央蘇區外,西藏地區也存在類似組織“吉都措巴”,屬于傳統民間互助形式,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互助共性。
互濟會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增強了基層凝聚力,成為黨聯繫群衆的重要紐帶。其模式對新中國成立後的工會、合作社等組織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