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糊劑(Paste)是藥劑學中半固體制劑的代表形态之一,指藥物與適宜基質混合制成的可塑性外用制劑。其英文對應詞"paste"源自拉丁語"pasta",特指具有較高固體含量(通常含25%-70%粉狀成分)的黏稠狀混合物。
從組成結構分析,糊劑包含三要素:
在臨床應用領域,《中國藥典》(2020年版)将其分為防護型(如牙科用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和治療型(如皮膚科用硫磺硼砂糊劑)兩大類。美國藥典(USP43-NF38)特别強調其流變學特性,要求制劑在35℃環境下能保持形态穩定性,同時允許在輕微壓力下延展。
工業領域中的特殊形态包括: • 導電銀漿(電子元件封裝) • 陶瓷釉料(高溫燒結前狀态) • 牙科印模材料(藻酸鹽基水膠體)
使用時需注意:皮膚科糊劑建議塗抹厚度不超過2mm,避免阻塞毛孔;口腔科制劑需控制氟化物濃度在0.15%-0.25%範圍(參照WHO局部用藥指南)。藥物配伍方面,含重金屬的糊劑禁止與硫化物基質同時使用,防止産生毒性硫化氫。
糊劑是一種半固态糊狀制劑,廣泛應用于醫藥、農藥及其他工業領域。以下從定義、分類、特點和應用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糊劑(pasta;paste)主要成分為大量粉末與液态基質混合,形成硬度較高、吸水性強的半固态物質。在醫藥和農藥中,其核心功能是作為保護劑,通過吸附分泌物或形成物理屏障發揮作用。
脂肪性糊劑(油性糊劑)
水溶性凝膠糊劑
醫用糊劑需根據皮損類型選擇基質。例如,滲出性創面優先使用水溶性糊劑,而幹燥性皮損適合脂肪性糊劑。
通過以上多維度解析,可全面理解糊劑在不同場景下的定義與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