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scaridata
eye; item; order
【化】 mesh
【醫】 order
蛔目(Ascaridida)是線蟲動物門中一類重要的寄生蟲總稱,其典型代表為蛔蟲屬(Ascaris)。該目生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分類學定義 蛔目屬于尾感器綱(Secernentea),包含人蛔蟲(Ascaris lumbricoides)等150餘種寄生線蟲。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CZN)分類标準,其形态特征包括三片唇瓣結構、發達角皮層和雌雄異體生殖系統(《動物分類學國際準則》,2024版)。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15-35厘米,橫切面呈圓形,體表具細橫紋。消化系統包含口腔、食道和直腸,雌蟲日均可産卵20萬枚(《醫學寄生蟲學圖譜》第8版)。其卵殼特有的蛋白質層結構能抵抗胃酸腐蝕(NCBI Taxonomy數據庫)。
生活周期 完成宿主感染需經曆:蟲卵→感染期幼蟲→腸壁遷移→肺部發育→二次吞咽→成蟲定植。該過程涉及多種酶分泌機制,包括透明質酸酶和蛋白酶(CDC寄生蟲病手冊,2023更新版)。
醫學意義 蛔蟲病在全球範圍内影響約8.07億人口(WHO 2025年報告),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重度感染可導緻腸梗阻、膽道蛔蟲症等并發症(《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臨床指南)。
蛔目(學名:Ascaridida)是線蟲綱(Nematoda)中的一個重要分類單元,主要包含寄生性線蟲。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蛔目傳統上屬于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尾感器亞綱。但近年分類學調整後,部分研究将其歸為色矛綱→色矛亞綱→小杆目→旋尾亞目→蛔形下目(Ascaridomorpha),而多數文獻仍沿用“蛔目”這一名稱。
體型與結構
蛔目蟲體通常大型且粗壯,體表有橫紋,成體呈微黃色或粉紅色。口部由三片唇瓣構成,食道簡單且肌質化,後端可能稍膨大但無瓣狀結構,偶有盲突或後小室。
生殖特征
雄性尾部常卷曲,具交合刺(等長或不等長);少數種類有肛前吸盤。蟲卵表面有凹凸的子宮分泌層(蛋白膜),排出時尚未形成胚胎,需在外界發育為具感染性的第二期幼蟲。
目前學術界對蛔目的分類存在分歧:
蛔科(Ascarididae)下的人蛔蟲是最著名物種,體長可達35厘米,引發蛔蟲病,全球分布廣泛。
以上信息綜合了不同來源的分類與形态描述,需注意分類學修訂可能影響其最終歸屬。如需完整文獻可參考、2、3。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