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sufficient liming
ash; discouraged; dust; grey
【醫】 ash; spodo-
【機】 alkali treatment
lack; fall short of; deficiency; insufficiency; not enough; scarcity; shortage
【醫】 deficiency; hyp-; hypo-; meio-; mio-; sub-
【經】 deficiency; deficit; run low; run short; scarcity; shortage; shortfall
underage
在漢英詞典語境中,"灰堿處理不足"對應的專業表述為"insufficient lye treatment",指植物纖維加工過程中未能達到标準的灰堿脫膠工藝要求。該術語常見于紡織化學領域,特指使用草木灰堿性溶液處理天然纖維(如絲綢、麻類)時,因處理時間、溶液濃度或溫度控制未達工藝參數,導緻纖維中殘留絲膠蛋白或木質素等雜質的狀态。
根據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發布的《天然纖維脫膠技術規範》,完整的灰堿處理需滿足三個核心指标:①堿液pH值維持在9.5-10.5區間;②處理時長不低于8小時(以桑蠶絲為例);③溶液溫度保持60±2℃恒溫環境。處理不足将直接導緻纖維強伸力下降12-15%,後續染色工序中易出現色斑缺陷。
南京雲錦研究所的工藝檔案顯示,傳統灰堿處理采用特定植物灰(如柞木灰、蒿草灰)與水按1:15比例浸漬,現代工業化生産則多改用碳酸鈉替代。處理不足的判定标準包括:殘膠率>3.5%(國标GB/T 15551-2016)、纖維斷裂強度<3.2cN/dtex。此類技術參數在《紡織材料學》(東華大學出版社)第五章有詳細記載。
“灰堿處理不足”是一個涉及化學或工業處理的術語,通常指在特定工藝中堿性物質(如氫氧化鈉、草木灰等)的使用未達到預期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具體行業的案例或技術參數,建議進一步提供背景信息以便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