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ovea articularis inferior atlantis
寰椎下關節面(Inferior articular facet of atlas)是人體頸椎第一節(寰椎)下表面兩側對稱分布的骨性結構。該關節面呈凹槽狀,與樞椎(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形成寰樞外側關節,共同構成頭部旋轉運動的核心力學結構。
從解剖學特征看,其表面覆蓋透明軟骨,曲率半徑約為12-15毫米,傾斜角度約20°,這種特殊形态允許寰椎圍繞樞椎齒狀突進行水平軸向旋轉,生理活動度可達40-45°。生物力學研究表明,該關節面承受的剪切應力在頭部最大旋轉角度時可達到體重的30%-40%。
臨床解剖學文獻記載,該結構發育異常可能導緻寰樞椎半脫位,而關節面軟骨退變與退行性頸椎病存在顯著相關性。影像學檢測中,CT三維重建技術可清晰顯示其形态變異,測量精度達±0.3毫米。
參考資料:
寰椎下關節面是人體第一頸椎(寰椎)的重要解剖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位置關系
寰椎下關節面位于寰椎側塊的下方,呈圓形或近圓形,與第二頸椎(樞椎)的上關節面形成寰樞關節。該關節是連接頭頸的關鍵結構,支撐頭部旋轉功能。
解剖形态
寰椎整體呈環形,由前弓、後弓和兩側塊構成。其下關節面屬于側塊的一部分,與樞椎上關節面形成關節突關節,具有較高的匹配度以維持穩定性。
若寰椎下關節面因外傷(如揮鞭樣損傷)或退變發生半脫位,可能壓迫脊髓或椎動脈,導緻頸部疼痛、頭暈、四肢麻木等症狀。嚴重時需通過影像學評估(如CT三維重建)并采取固定或手術幹預。
總結來看,寰椎下關節面是寰樞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特殊性直接關聯頭頸部運動的靈活性與穩定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