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uberculum anterius atlantis
vertebra
【醫】 anterior tubercle; tuberculum anterius
寰椎前結節(Anterior tubercle of atlas)是人體頸椎解剖結構中的重要骨性标志,位于第一頸椎(寰椎)椎弓前弓正中線的凸起部位。該結構在解剖學中具有以下特征與功能:
解剖定位
寰椎前結節作為寰椎前弓的中央隆起,與樞椎齒突形成關節連接,構成寰樞關節的一部分。其後方對應寰椎橫韌帶附着點,共同維持頸椎穩定性。英文醫學文獻中常标注為"prominent bony landmark for surgical reference"(顯著骨性手術參考标志)。
生物力學功能
作為頸長肌、頭長肌等頸部屈肌群的附着點,前結節在頭部前屈運動中承擔力學傳導作用。《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第42版指出該結構可承受約15-20%的頸部屈曲應力。
臨床關聯性
在放射學檢查中,前結節與咽後壁軟組織的間距被用作評估咽後間隙感染的指标。根據《臨床解剖學》(Clinically Oriented Anatomy)第8版記載,成人此間距超過7mm在側位X光片中具有病理提示意義。
變異與鑒别
約3%的群體存在前結節發育不全現象,需與病理性骨質破壞相鑒别。《骨骼系統影像診斷學》強調需結合CT三維重建與MRI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該術語在《道蘭氏英漢醫學辭海》第32版中标注為"anterior tubercle of atlas",屬于國際解剖學命名委員會(FCAT)認證的标準解剖學術語。相關研究數據可參考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解剖學數據庫收錄的寰椎測量參數。
寰椎前結節是人體第一頸椎(寰椎)前弓中央的骨性突起結構,其詳細解釋如下:
位置與形态
位于寰椎前弓正中央,呈小結節狀隆起,長度約19.7±2.98mm,占前弓總長的1/5。前弓整體呈向前隆凸的弧形結構,與後弓共同形成環形,構成寰椎的主要框架。
解剖學功能
臨床意義
寰椎前結節若因外傷(如骨折或脫位)受損,可能影響頸椎穩定性,導緻頭部運動受限,甚至壓迫脊髓引發嚴重神經症狀(如癱瘓)。此外,其位置靠近延髓,損傷可能危及生命。
寰椎前結節作為寰椎的關鍵結構,兼具力學支撐與運動功能,其解剖特點對臨床診斷頸椎損傷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