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avid
【醫】 crusted ringworm; dermatomycosis achorina; dermatomycosis favosa; favus
honeycomb ringworm; honeycomb tetter; mycosis favosa; porrigo favosa
porrigo lupinosa; porrigo porrigophyta; porrigo scutulata
Saint Aignan's disease; St. Aignan's disease; tinea favosa
tinea ficosa; tinea lupinosa; tinea vera; trichomycosis favosa
pox; rash
【醫】 anthema; eruption; erythra; exanthem; exanthema; rash
黃癬疹(Huáng xuǎn zhěn)是皮膚科術語,指由許蘭毛癬菌(Trichophyton schoenleinii)感染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頭癬(黃癬)所表現的皮膚損害。其核心特征包括:
形态特征
典型皮損為圍繞毛囊口的碟形黃痂(稱為“黃癬痂”或“scutulum”),由真菌、角質碎屑和炎性滲出物構成,形似硫磺粉末或蜂巢狀。痂皮幹燥、質脆,可融合成片,去除後基底潮紅糜爛。陳舊皮損可遺留萎縮性瘢痕及永久性脫發。患處常伴有特殊的鼠尿樣臭味。
英文對應術語
在英文醫學文獻中,“黃癬疹”通常譯為:
病理機制
許蘭毛癬菌侵入毛囊及毛發,在毛根附近大量繁殖,破壞毛囊結構并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形成特征性黃癬痂。其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共用污染物傳播。
參考資料來源: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來源标注為現行權威醫學标準術語及經典教材名稱。)
“黃癬疹”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黃癬疹(或簡稱“黃癬”)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累及頭皮和毛發。緻病菌為黃癬菌(如許蘭氏毛癬菌)及其變種。民間俗稱“瘌痢頭”“秃瘡”等,因其特征性黃色痂皮而得名。
注:部分文獻可能将“黃癬疹”與“黃癬”混用,但實際更規範的醫學術語為“黃癬”,建議以權威醫學資料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