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癬菌屬英文解釋翻譯、黃癬菌屬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Grubyella
分詞翻譯:
黃癬的英語翻譯:
【醫】 crusted ringworm; dermatomycosis achorina; dermatomycosis favosa; favus
honeycomb ringworm; honeycomb tetter; mycosis favosa; porrigo favosa
porrigo lupinosa; porrigo porrigophyta; porrigo scutulata
Saint Aignan's disease; St. Aignan's disease; tinea favosa
tinea ficosa; tinea lupinosa; tinea vera; trichomycosis favosa
菌的英語翻譯: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醫】 bacterio-
屬的英語翻譯:
belong to; category; dependents; genus; subordinate to
【醫】 genera; genus; group; herd
專業解析
黃癬菌屬(Trichophyton) 是皮膚癬菌(Dermatophytes)中的一個重要屬,主要寄生于皮膚、毛發和指甲,引起人類和動物的淺部真菌感染,俗稱“癬”。其名稱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為“Trichophyton”,該詞源自希臘語,意為“毛發”(tricho-)和“植物”(phyton),意指其常感染毛發組織。
主要特征與緻病性:
- 形态學特征:黃癬菌屬真菌在顯微鏡下可見分隔菌絲和大量小分生孢子(呈葡萄狀或棒狀),部分種可産生大分生孢子(紡錘形或棒狀)。在沙堡弱培養基(SDA)上生長較慢,菌落形态多樣(粉末狀、絨毛狀或顆粒狀),顔色可為白色、黃色、米色或紅色。
- 緻病範圍:該屬真菌是引起人類皮膚癬病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包括:
- 頭癬(Tinea capitis):特别是由某些黃癬菌種(如 Trichophyton schoenleinii)引起的“黃癬”(Favus),特征為頭皮形成硫黃色痂皮(scutula)、永久性脫發和特殊氣味。
- 體癬(Tinea corporis)
- 股癬(Tinea cruris)
- 足癬(Tinea pedis, 俗稱“腳氣”)
- 甲癬(Tinea unguium, 俗稱“灰指甲”)
- 須癬(Tinea barbae)
- 感染機制:通過分泌角蛋白酶(Keratinase)分解皮膚、毛發和指甲中的角蛋白(Keratin)獲取營養,從而在角質層定植和繁殖,引起炎症反應。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或患病動物(如貓、狗),或間接接觸被污染的衣物、毛巾、梳子、地闆等傳播。
分類與常見種:
黃癬菌屬包含多個種,其中對人類緻病較重要的包括:
- 紅色毛癬菌(Trichophyton rubrum):全球最常見的皮膚癬菌病原體,主要引起足癬、甲癬和體癬。
- 須癬毛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complex):一個複合群,包含多個親緣種和變種,可引起體癬、足癬、須癬等,人獸共患。
- 許蘭毛癬菌(Trichophyton schoenleinii):是引起典型“黃癬”(Favus)的主要病原菌,特征性損害為頭皮碟形硫黃色痂皮(scutula)和永久性脫發。
- 斷發毛癬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是引起頭癬(尤其是黑點癬)的常見病原體之一。
- 紫色毛癬菌(Trichophyton violaceum):可引起頭癬(黑點癬或膿癬)、體癬。
診斷與治療:
診斷通常依靠臨床表現、顯微鏡下直接鏡檢(KOH塗片)發現菌絲或孢子,以及真菌培養鑒定菌種。治療主要使用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藥物,如唑類(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丙烯胺類(特比萘芬)等。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 皮膚癬菌概述:提供了皮膚癬菌(包括黃癬菌屬)的基本生物學、流行病學和疾病信息。 (來源: CDC Fungal Diseases - Dermatophytes)
- 默克診療手冊(Merck Manual) - 皮膚癬菌感染(癬):詳細描述了由皮膚癬菌(含黃癬菌屬)引起的各類感染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來源: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Dermatophytoses)
- UpToDate臨床顧問 - 皮膚癬菌(癬)感染:提供基于循證醫學的皮膚癬菌感染(包括黃癬菌屬病原)的深入綜述,涵蓋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防。 (來源: UpToDate - Dermatophyte (tinea) infections)
- 臨床微生物學手冊(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參考書,包含對黃癬菌屬等皮膚癬菌的詳細分類學、形态學、生理學和鑒定方法的描述。 (來源: ASM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黃癬菌屬”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搜索結果整理):
-
基本定義
黃癬菌屬(學名:Achorion)是一種子囊菌門真菌,主要引起人類頭部的黃癬(俗稱“瘌痢頭”)。其典型代表菌種為許蘭氏黃癬菌(Achorion schoenleinii),現分類學中部分文獻将其歸入毛癬菌屬(Trichophyton),稱為許蘭氏毛癬菌(Trichophyton schoenleinii)。
-
生物學特性
- 形态特征:菌絲體呈分枝狀,可形成厚壁孢子,在培養基上産生黃色色素。
- 感染方式:通過直接接觸傳播,侵犯頭皮角質層和毛囊,導緻毛發結構破壞。
-
緻病性
該菌屬感染後引發黃癬,特征表現為:
- 頭皮出現黃色碟狀痂皮(黃癬痂),伴鼠尿樣臭味;
- 毛囊破壞導緻永久性脫發,愈後形成萎縮性瘢痕;
- 主要流行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兒童感染率較高。
-
曆史與分類
早期醫學文獻中單列為黃癬菌屬,現代真菌分類學根據分子生物學研究,部分菌種被重新歸類至毛癬菌屬。蒙古變種(Achorion schoenleinii var. mongolicum)曾在中國北方地區被發現。
注:當前臨床診斷中多使用“許蘭氏毛癬菌”這一現代分類名稱,但傳統醫學文獻仍保留“黃癬菌屬”的表述。如需進一步微生物學分類細節,建議查閱最新醫學真菌學專著。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