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anarkite
yellow
【醫】 flavo-
【化】 anglesite; lead spar; lead vitriol
黃鉛礬(huáng qiān fán)是一種含鉛的硫酸鹽類礦物,其英文對應名稱為"Anglesite",化學式為PbSO₄。該礦物在礦物學分類中屬于硫酸鹽礦物族,通常形成于鉛礦床的氧化帶,由方鉛礦等原生硫化鉛礦物經氧化作用生成。
從晶體結構分析,黃鉛礬屬于斜方晶系,常見晶體形态為闆狀或柱狀,集合體多呈粒狀或緻密塊狀。其莫氏硬度為2.5-3,比重可達6.2-6.4,具有玻璃光澤至樹脂光澤。顔色以無色、白色或淺灰色為主,因含雜質可呈現黃色調,這也是中文名稱中"黃"字的來源。
在工業應用方面,黃鉛礬可作為鉛礦石的次生來源,但經濟價值低于原生方鉛礦。該礦物主要分布于英國、澳大利亞、納米比亞等地的鉛鋅礦床中。由于鉛的毒性特征,現代開采需嚴格遵守環境保護規範。
根據國際礦物學協會(IMA)的礦物數據庫記錄,Anglesite最早于1783年在英國威爾士的Anglesey島發現并命名,中文譯名"鉛礬"更早見于清代礦物學文獻,而"黃鉛礬"則是基于其外觀特征的俗稱。
“黃鉛礬”是一個礦物學術語,屬于礬類化合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基本定義與化學組成 黃鉛礬是一種含鉛的硫酸鹽礦物,其化學式通常為Pb₂(SO₄)O。這類礦物屬于礬類(硫酸鹽的含水結晶),具有類似礬的結構特征。
礦物學特征
相關礬類對比 與常見的明礬(硫酸鋁鉀)不同,黃鉛礬以鉛為主要金屬成分,屬于鉛礬類礦物。提到礬類可能包含銅、鐵、鋅等金屬,而黃鉛礬擴展了礬類金屬的範圍至鉛元素。
語言與文化關聯 法語中對應詞為lanarkite,這一翻譯體現了礦物命名的國際通用性,中文名稱則通過“黃鉛”強調顔色與成分,“礬”表明其硫酸鹽屬性。
提示:黃鉛礬的具體産狀需參考地質礦物學專著,其實際應用中可能涉及冶金或化學工業(如鉛提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