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磺(huáng)是漢語中表示硫元素的傳統用字,其核心含義與化學元素硫(Sulfur)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漢字結構
磺字由“石”和“黃”組成,形聲字結構表明其與礦物相關且具有黃色特征,對應硫磺的天然物理屬性。
化學定義
現代化學中,磺特指原子序數16的非金屬元素硫(S),英文對應sulfur(美式)或sulphur(英式)。該元素在自然界以硫化物、硫酸鹽等形式存在,具有可燃性和特殊氣味。
擴展詞義
在有機化學領域,磺作為詞根構成專業術語:
此類術語在《英漢化學大辭典》中均有明确收錄。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磺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
台灣地區仍保留“硫磺”作為标準名稱,而大陸普通話中“硫”已逐漸替代“磺”成為主要用字,但專業術語中仍保留“磺基”“磺化”等固定用法。
“磺”是一個漢字,主要含義與化學元素硫及其相關化合物有關,同時在古漢語中也有特殊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硫磺(化學元素硫的别稱)
指天然硫或硫的化合物。例如:
磺胺類藥物(有機化合物)
磺胺是抗菌藥物的總稱,包括:
古籍中的特殊用法
古漢語中,“磺”通“礦”,指銅鐵等金屬礦石,如《說文解字》記載:“銅鐵樸石也”。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