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緩沖區行數英文解釋翻譯、緩沖區行數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buffer lines

分詞翻譯:

緩沖區的英語翻譯:

buffer
【計】 buffer; buffer area

行數的英語翻譯:

linage
【計】 linage; number of lines; number of rows

專業解析

在計算機科學中,“緩沖區行數”(Buffer Line Count)指代數據緩沖區中按行(Line)組織或管理的單位數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與核心概念

  1. 中文定義

    “緩沖區行數”指内存緩沖區中可容納的文本行或數據行的最大數量。例如在文本編輯器或終端中,緩沖區按行存儲用戶輸入或輸出内容,行數決定了其容量上限。

  2. 英文對應術語

    該概念對應英文術語"Buffer Line Count" 或"Number of Lines in Buffer",常見于操作系統和編程文檔中,如Linux終端緩沖區配置。


二、技術實現與系統分類

  1. 操作系統中的應用

    在終端仿真器(如Linux的TTY)中,緩沖區行數控制回滾曆史記錄的長度。例如,默認行數設置為200時,用戶可向上滾動查看最近200行的輸出曆史 。

  2. 編程中的動态管理

    軟件開發中,緩沖區行數常通過動态數據結構(如循環隊列)實現。例如Java的StringBuffer類雖無顯式行數限制,但開發者需根據行長度計算總容量 。


三、典型應用場景


補充說明

行數 vs. 字節容量:緩沖區總容量由行數×平均行長度決定。例如每行80字符的100行緩沖區需8KB内存(100×80×1字節/字符),實際實現需考慮編碼差異(UTF-8等)。

權威技術文檔可參考:

注:以上引用來源為計算機科學領域公認文獻及官方技術文檔,内容符合專業知識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緩沖區行數"的解釋需要結合不同領域的上下文來分析,主要可分為計算機科學和地理空間兩種場景:

一、計算機系統中的行緩沖區概念

  1. 行緩沖機制:一種I/O緩沖模式,常見于标準輸出(如C語言的printf),其特性為:

    • 當遇到換行符 時自動刷新緩沖區
    • 緩沖區填滿時強制刷新
    • 典型應用:控制台輸出時,行緩沖可确保及時顯示完整行的信息
  2. 行數關聯性: *這裡的"行數"并非指緩沖區的行數量級,而是指:

    • 每次刷新單位以行為基準
    • 編程中可通過setvbuf()函數設置緩沖區大小
    • 例如設置1024字節的緩沖區可容納約50行文本(假設每行20字符)

二、地理空間中的緩沖區形态(較少相關但需說明)

三、實際應用建議

  1. 編程調試時,若輸出未及時顯示,可主動添加 或調用fflush()
  2. 網絡傳輸中,合理的緩沖區行數設置能平衡吞吐量與延遲(推薦4KB~8KB)
  3. 數據庫事務常用行緩沖機制保證原子性操作

注:如需具體領域的深入解析,建議補充上下文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計算機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緩沖區定義。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