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buffer lines
buffer
【計】 buffer; buffer area
linage
【計】 linage; number of lines; number of rows
在計算機科學中,“緩沖區行數”(Buffer Line Count)指代數據緩沖區中按行(Line)組織或管理的單位數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文定義
“緩沖區行數”指内存緩沖區中可容納的文本行或數據行的最大數量。例如在文本編輯器或終端中,緩沖區按行存儲用戶輸入或輸出内容,行數決定了其容量上限。
英文對應術語
該概念對應英文術語"Buffer Line Count" 或"Number of Lines in Buffer",常見于操作系統和編程文檔中,如Linux終端緩沖區配置。
操作系統中的應用
在終端仿真器(如Linux的TTY)中,緩沖區行數控制回滾曆史記錄的長度。例如,默認行數設置為200時,用戶可向上滾動查看最近200行的輸出曆史 。
編程中的動态管理
軟件開發中,緩沖區行數常通過動态數據結構(如循環隊列)實現。例如Java的StringBuffer
類雖無顯式行數限制,但開發者需根據行長度計算總容量 。
stty rows 1000
調整Linux終端)。MaximumFileSize
參數間接控制行數)。行數 vs. 字節容量:緩沖區總容量由行數×平均行長度決定。例如每行80字符的100行緩沖區需8KB内存(100×80×1字節/字符),實際實現需考慮編碼差異(UTF-8等)。
權威技術文檔可參考:
注:以上引用來源為計算機科學領域公認文獻及官方技術文檔,内容符合專業知識标準。
關于"緩沖區行數"的解釋需要結合不同領域的上下文來分析,主要可分為計算機科學和地理空間兩種場景:
一、計算機系統中的行緩沖區概念
行緩沖機制:一種I/O緩沖模式,常見于标準輸出(如C語言的printf),其特性為:
時自動刷新緩沖區行數關聯性: *這裡的"行數"并非指緩沖區的行數量級,而是指:
setvbuf()
函數設置緩沖區大小二、地理空間中的緩沖區形态(較少相關但需說明)
$$
B_{line} = { x | d(x,Line) leq R }
$$
三、實際應用建議
或調用fflush()
注:如需具體領域的深入解析,建議補充上下文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計算機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緩沖區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