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ay; postpone; put off; relaxed; revive; slow
《現代漢語詞典》将“緩」字的核心語義歸納為“速度低”和“延遲”兩個維度,在漢英轉換中需結合具體語境選擇對應譯法。以下是其權威釋義體系:
一、基礎物理屬性 表示運動速度低于常規标準時,對應英語形容詞“slow”或副詞“slowly”,如“緩坡”譯作“gentle slope”(《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此類用法常見于地形描述或機械運轉場景。
二、時間維度延伸 作動詞時表達時間維度上的延遲概念,對應“postpone/delay”,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将“緩期執行”譯為“suspend a sentence”。該語義場常見于法律文書或行政公文中。
三、程度調節功能 在化學及醫學語境中,表示強度減弱,如“緩沖溶液”譯為“buffer solution”(《英漢綜合科技大詞典》)。該專業用法已形成固定術語體系,具有學科規範性。
四、生理狀态描述 指代人體機能恢複過程時,對應“recuperate”,如《漢英醫學大詞典》将“緩過氣來”譯為“regain normal breathing”。此類用法常見于中醫典籍及現代臨床報告。
五、複合詞結構 在成語應用中呈現文化負載特征,“緩兵之計”對應“stratagem to gain a respite”(《漢英成語詞典》),該譯法兼顧字面意義與戰術隱喻,體現跨文化轉換策略。
“緩”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涵蓋時間、狀态、動作等多個維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緩”為形聲字,從“糸”(與絲織品相關),爰聲,始見于戰國文字,左右結構,五行屬火。
古人提出“不足虛大龢”(不刻意追求強盛),通過“緩”體現自然調和之道,與“急”形成辯證關系,如《周易》中“緩必有所失”。
“緩”不僅描述物理速度,更延伸至處事态度、生命狀态,甚至哲學層面的平衡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