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etment
護岸(英文:revetment/shore protection)是水利工程中用于保護河岸、海岸或湖岸免受水流沖刷、侵蝕的人工結構設施。根據工程實踐與學術定義,其核心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結構定義與形态特征
護岸通常由塊石、混凝土預制件、生态袋等材料構築成斜坡式或直立式防護體。其橫截面設計需符合水力學原理,坡度比多采用1:1.5至1:3,能有效分散水流沖擊力。
生态防護功能
現代護岸工程強調生态友好性,如采用石籠網箱搭配植被種植的方式,既穩固土體又能促進濱水生物栖息。對比傳統剛性護岸,這類結構可提升30%-50%的生态效益指數。
工程力學指标
根據《防洪工程設計規範》,護岸結構的抗沖刷能力需滿足50年一遇洪水标準。典型參數包括:單塊護面石重量≥80kg,混凝土護面闆厚度≥15cm,錨固深度>沖刷線2m。
類型學分類
按施工工藝可分為:
其中生态型護岸在長江下遊治理中應用率達65%,顯著降低維護成本。
護岸是水利工程中用于保護河岸、海岸或湖岸免受波浪、水流等自然力侵蝕的防護結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護岸指通過人工加固措施(如石塊、混凝土等材料)在原有岸坡上建造的防護工程,主要用于防禦波浪、水流沖刷及地下水作用,維持岸線穩定。其核心功能是保護堤岸免遭破壞,常見于防洪、防潮等場景。
分類依據 | 具體類型 | 特點 |
---|---|---|
材料與工藝 | 自然護岸、混凝土護岸、石籠護岸 | 自然型注重生态,人工型側重耐久性 |
結構形式 | 斜坡式、陡牆式(直立式)、混合式 | 斜坡式更適應波浪沖擊 |
如2013年哈爾濱太陽島月亮灣堤防護岸因洪水受損,體現了護岸在防洪中的關鍵作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水利工程專業文檔或詞典釋義(如滬江詞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