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necro-; necrosis; nekro-; sphacelism; thanatosis
壞死(Necrosis)是病理學術語,指活體組織或細胞因缺血、感染、毒素等緻病因素導緻的非程式性死亡現象。該術語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英文"necrosis",詞性為名詞,動詞形式可表述為"undergo necrosis"(如心肌細胞發生壞死:myocardial cells undergo necrosis)。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醫學術語标準,壞死具有以下特征:
牛津醫學詞典特别指出,現代診斷中壞死檢測常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和血清生物标志物(如心肌壞死時升高的肌鈣蛋白)進行判斷。美國病理學會(CAP)建議在臨床報告中需明确壞死範圍及毗鄰組織結構關系(來源: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s)。
壞死是病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指活體内局部組織或細胞因各種因素導緻的不可逆性死亡,其特點如下:
壞死是以酶溶性變化為特點的活體内組織細胞死亡,通常由嚴重損傷(如缺血缺氧、強酸強堿破壞等)或可逆性損傷發展而來。壞死細胞代謝停止、功能喪失,并伴隨特征性形态學改變,屬于不可逆的病理過程。
類型 | 特點 | 常見部位 | 來源依據 |
---|---|---|---|
凝固性壞死 | 組織幹燥、蛋白質凝固 | 心、肝、腎、脾等器官 | |
液化性壞死 | 組織溶解形成軟化竈 | 腦、脊髓、胰腺 | |
幹性壞疽 | 壞死組織幹硬呈黑色,邊界清晰 | 四肢末端(動脈阻塞) | |
濕性壞疽 | 腐敗菌感染導緻腫脹惡臭 | 内髒(如腸、肺) |
壞疽是壞死的一種特殊類型,特指壞死組織合并腐敗菌感染,呈現黑色或污綠色等特征。而壞死本身不必然伴隨感染。
壞死組織無法自我修複,需通過手術清除或藥物幹預(如抗生素控制感染)。其範圍評估對疾病預後判斷至關重要。
更多詳細機制(如酶解過程)和案例可參考病理學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