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ost coordinate index; post-coordinate index
【計】 post coordination; post-coordination
index; reference
【計】 X
【醫】 index
後組式索引(Post-Coordinate Indexing)的漢英詞典釋義
後組式索引(英文:Post-Coordinate Indexing)是一種信息檢索系統的索引構建方法,其核心特點是檢索詞(索引單元)在檢索階段由用戶自由組合,而非在索引編制階段預先固定組合。與“先組式索引”(Pre-coordinate Indexing)相反,後組式索引的索引詞保持獨立性,用戶通過邏輯運算符(如AND、OR、NOT)動态組合多個索引詞進行查詢,實現精準檢索。
索引單元獨立性
每個索引詞(如主題詞、關鍵詞)獨立存儲,不預先與其他詞綁定。例如,在主題标引中,“鋁合金”可拆分為“鋁”和“合金”兩個獨立單元,用戶檢索時通過邏輯組配(如“鋁 AND 合金”)獲取結果。
來源:國家标準《GB/T 3860-2009 文獻索引編制規則》
動态檢索靈活性
用戶可根據需求任意組合索引詞,適應複雜查詢場景。例如,在數據庫檢索中組合“人工智能AND 醫療應用 ”,系統即時匹配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記錄。
技術實現基礎
依賴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技術,即記錄每個索引詞出現的文檔位置,通過布爾運算高效合并結果集。
來源:張曉林《現代索引技術導論》(科學出版社)
根據情報學權威定義:
後組式索引是一種“先分後合”的索引模式,标引階段對文獻主題進行概念分解(分),檢索階段通過邏輯組配重建複雜查詢(合)。
《GB/T 3860-2009 文獻索引編制規則》明确區分先組式與後組式索引的标引規則,強調後者適用于“計算機輔助檢索系統”。
侯漢清《索引技術與應用》指出,後組式索引是“現代信息檢索的基石”,尤其適合處理多主題交叉文獻(如專利、科技報告)。
美國國家信息标準協會(NISO)指南《索引基礎》(ANSI/NISO Z39.4)将後組式索引列為數字資源标引的核心方法之一。
注:本文内容綜合國家标準、權威學術著作及信息檢索實踐,定義與應用描述符合學科共識。參考文獻來源均基于公開發行的标準、教材及行業指南,未引用網頁鍊接以确保權威性。
後組式索引是一種基于概念分解與動态組配的索引方法,其核心特點在于檢索時的靈活組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組式索引(又稱概念組配索引)認為複雜概念可拆解為基本單元概念,檢索時通過組合這些單元實現精準匹配。例如,“人工智能醫療”可分解為“人工智能”和“醫療”兩個單元詞,用戶檢索時自由組合以覆蓋不同相關主題。
在百科全書中,若用後組式索引标引“量子計算加密技術”,會拆分為“量子計算”“加密”“技術”等單元詞。用戶可組合“量子計算+加密”或單獨檢索“加密”,提高查全率與查準率。
該方法通過靈活組配提升了檢索效率,尤其適合處理現代信息中的多維複雜主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