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囟(Posterior Fontanelle)是新生兒顱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特殊解剖結構,其專業解釋如下:
1. 解剖學定義 後囟位于顱頂後部,呈三角形,由兩側頂骨與枕骨交接處的結締組織膜構成。該結構在胎兒期允許顱骨輕微重疊以順利通過産道,出生後持續存在約2-4個月後閉合。
2. 臨床監測意義 兒科醫生通過測量後囟尺寸(正常範圍0.5-1cm)和觸診張力評估新生兒健康狀況:
3. 英漢術語對照 醫學文獻中對應術語為"lambdoid fontanelle"或"occipital fontanelle",《道蘭氏醫學詞典》将其定義為"the diamond-shaped interval at the junction of the sagittal and lambdoid sutures"。
專業參考文獻:
後囟是嬰兒顱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生理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後囟位于嬰兒頭部後方,由頂骨和枕骨交彙處的三角形骨間隙構成。其表面僅覆蓋結締組織膜,無顱骨保護,觸摸時有柔軟凹陷感。
• 正常閉合:多數新生兒出生時已接近閉合,最遲在6-8周完全閉合
• 異常提示:若早于6周閉合需警惕顱骨早閉,超過4個月未閉合可能與佝偻病、腦積水等疾病相關
• 避免外力按壓或硬物觸碰
• 注意清潔防止感染
• 觀察異常表現:持續隆起(可能顱壓高)、過度凹陷(可能脫水)
注:古代中醫典籍《小兒推拿廣意》認為後囟與父系遺傳相關,閉合狀态可反映先天禀賦,此觀點可供傳統文化研究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