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sterior naris; postnaris
後鼻孔(Posterior Nares)是人體鼻腔與咽部連接處的解剖結構,英文術語為"choanae",指位于鼻腔後端的一對橢圓形開口,作為空氣從鼻腔進入咽部的通道。其形态和功能在呼吸系統中起關鍵作用,胚胎發育異常可導緻先天性後鼻孔閉鎖等疾病。
從解剖學角度,後鼻孔由篩骨垂直闆、犁骨及蝶骨體共同構成,表面覆蓋黏膜組織。正常成人後鼻孔直徑約1.5-2厘米,嬰幼兒約5毫米,該尺寸差異與臨床插管操作密切相關。生理功能包括:(1)維持鼻咽通氣道暢通;(2)調節吸入空氣溫濕度;(3)參與嗅覺傳導通路。
根據《格氏解剖學》記載,後鼻孔閉鎖作為先天性畸形發生率約1/5000-8000,其中骨性閉鎖占70%,膜性閉鎖占30%。診斷可通過鼻内鏡或CT掃描确認,治療多采用經鼻内鏡下成形術。
後鼻孔是鼻腔後部的開口,連接鼻腔與咽喉,在呼吸、吞咽等生理功能中起關鍵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鼻孔位于鼻腔後端,是鼻腔通向鼻咽部的通道,左右各一,外部無法直接觀察。與前鼻孔共同構成鼻腔的完整通氣結構,前鼻孔為外部可見的“入口”,後鼻孔則是内部的“出口”。
先天性後鼻孔閉鎖是一種典型異常,表現為後鼻孔完全或部分堵塞,導緻呼吸困難,需通過手術(如鼻内鏡手術)解除阻塞。此外,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影響後鼻孔通暢度。
後鼻孔的解剖位置對鼻部手術(如鼻窦手術)至關重要,醫生需精準操作以避免損傷。其通暢性評估也是呼吸道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需更詳細醫學定義,可參考(鼻咽道功能)或(手術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