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reserved materials
in support; reserve
【計】 backlog; BAK
data; datum; ******s; material; stuff
【醫】 data; datum; material; stock
【經】 material; materials; spoilage
"後備材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定義為:預先準備、用于補充說明或佐證主體内容的輔助性資料。其英文對應詞為"supporting materials"或"backup documentation",常見于學術研究、法律文件及商務報告場景。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五版,該詞特指"為應對潛在需求而預先整理的事實依據與數據集合"。
在學術論文中,後備材料通常包含原始實驗數據、調查問卷樣本、補充圖表等非核心但必要的佐證内容,需符合《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對數據真實性的要求(中國知網,2022)。法律領域則指合同附件、公證文書等具有法定效力的補充文件,如《民法典》第497條規定的附屬協議材料。
該概念區别于"參考資料",強調材料的預先籌備屬性與系統組織特征。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第三版指出,後備材料需滿足三項标準:時序性(先于主體内容完成)、關聯性(與主文件邏輯對應)、可溯性(标注明确來源路徑)。建議采用分層編號系統進行管理,例如: $$ begin{aligned} &text{主文檔} rightarrow M-001 &text{附件} rightarrow A-001 &text{補充} rightarrow S-001 end{aligned} $$
教育部的《學術寫作規範白皮書》建議,後備材料占比不宜超過主體内容的30%,且需通過腳注或二維碼等可驗證方式呈現。實際應用中,科研基金申請書要求的後備材料平均包含17項子文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2023年度申報指南)。
“後備材料”指預先準備、用于補充或替代主材料的備用物資或資源。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整體含義
“後備材料”強調在主要材料不足、失效或突發需求時,能夠及時調用的替代品或補充品。例如:科研項目中為防止實驗耗材短缺而額外采購的試劑()。
應用場景
該詞核心在于“提前儲備”和“應急補充”,體現風險防控意識。實際使用中需根據具體場景判斷後備材料的類型與儲備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