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候補英文解釋翻譯、候補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e an alternate

分詞翻譯:

候的英語翻譯:

await; inquire; season; time; wait

補的英語翻譯:

fill; mend; patch
【計】 complementation
【醫】 tonic
【經】 revamp

專業解析

"候補"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定義為"alternate"或"backup",指在正式序列外預留的補充性位置。根據《現代漢英詞典》第三版,該詞包含三重語義維度:

  1. 替補性身份

    在組織架構中特指非正式編制的預備成員,如"候補委員"對應"alternate committee member"(《牛津漢英詞典》2020版)。該用法常見于政黨章程,例如中國共産黨章程規定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需按得票數順序遞補。

  2. 序列等待機制

    在服務領域指代排隊等待的主體資格,如民航系統的"候補機票"譯作"standby ticket"(《朗文漢英商務詞典》),表現為乘客在航班滿員時通過優先級系統等待空位,該機制已應用于12306購票平台候補功能。

  3. 臨時替代屬性

    作動詞使用時對應"to fill a vacancy temporarily",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收錄的例句:"他候補了因故缺席的代表席位",該用法常見于議會制國家的議員遞補程式。

該詞的語法結構具有動态特征,名詞形态常搭配"名單(list)"、"席位(seat)"等量詞,動詞形态則多與"優先權(priority)"、"隊列(queue)"等管理系統術語連用。在翻譯實踐中需注意:"候補法官"應譯為"associate judge"而非直譯,體現英美法系司法制度的特殊性(《元照英美法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候補”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現代延伸含義的詞語,其核心意義為“等候替補缺額或預備取得某種資格”,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一、曆史釋義(清代官制)

在清朝官制中,“候補”指未正式獲得實缺的官員等待委任的過程。根據:

  1. 候選與分發:官員需先在吏部候選,再由吏部根據職位需求、資曆等級等因素,每月通過抽籤決定分發到某部或某省。
  2. 免抽籤機制:官員可支付一定費用(稱為“指省”或“指分”),自行選擇候補地點,無需參與抽籤。
  3. 實際案例:如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的“南京候補官員”,即通過電報聯繫候補親屬處理事務,反映了當時官場的候補現象。

二、現代釋義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候補”含義更廣泛,主要包括:

  1. 競争性場景的預備資格:如招聘、考試、選舉等場合,未直接入選但符合條件者,可能在未來替補空缺。例如:
    • 候補委員:作為正式委員的預備人選。
    • 候補購票:鐵路系統中,車票售罄時提交候補需求,系統按序替補()。
  2. 泛指預備人員或替補機制:如球隊替補隊員、活動候補名單等,強調“後備”屬性。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候補官員的具體制度或現代候補購票規則,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描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