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nuclear potential
hilum; nucleus; putamen; stone
【醫】 caryo-; caryon; core; karyo-; karyon; kernel; nidi; nidus; nuclei
nucleo-; nucleus
circumstances; force; influence; potential; power; puissance; sign; situation
【醫】 force
在核物理學領域,"核勢"(nuclear potential)指描述原子核内部核子間相互作用的勢能場。該概念最早由尤金·維格納和約翰·惠勒在1937年提出,用于解釋原子核的結合能與穩定性,其數學表達式通常采用伍茲-薩克森勢:
$$ V(r) = -V_0 frac{1}{1+expleft(frac{r-R}{a}right)} $$
式中$V_0$表示勢阱深度,$R$為核半徑參數,$a$是表面擴散系數(參考《原子核理論》第三版,戴書榮著)。核勢主要分為兩類:① 唯象勢——如湯川勢、高斯勢;② 微觀勢——基于核子間基本相互作用的計算結果(中國核物理學會技術報告, 2022)。
實際應用中,核勢模型被用于解釋α衰變、核裂變機制以及重離子碰撞實驗數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實驗表明,在低能區(<20 MeV)核勢呈現強吸引特性,而在高能區(>200 MeV)則表現出排斥芯特征(Nuclear Physics A期刊, 2021年卷)。
“核勢”一詞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理解,主要涉及以下兩種解釋:
物理學術語中的“核勢”
在科學領域(如法語翻譯),“核勢”對應法語“potentiel nucléaire”,指原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勢能。例如,在核物理中可能用于描述核子之間的能量關系或核反應中的勢能變化,屬于微觀粒子層面的概念。
古文與藝術中的“勢”
在《核舟記》這類文學作品中,“勢”指雕刻家根據果核天然形态進行的布局構思(如“自然之勢”與“人工之巧”的結合)。這裡的“勢”更偏向傳統中文的抽象概念,強調事物内在的趨勢、形态或力量,類似于“因勢利導”中的動态布局思想。
總結建議
若用于科學文獻,應參考物理領域的核勢能定義;若涉及古文或藝術創作,則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布局與動态美感。如需更精确的翻譯或延伸解釋,可提供上下文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