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Hollerith code
what; where; who; why
be amused; be glad to; cheerful; enjoy; happy; joyful; music
inner; liner; lining; neighbourhood
【法】 knot; sea mile
code
【經】 cable code; code
何樂裡電碼(Hollerith Code)是早期計算機數據處理領域的重要編碼系統,由美國發明家赫爾曼·何樂裡(Herman Hollerith)于19世紀末提出,主要用于穿孔卡片的數據存儲與讀取。該編碼通過卡片上特定位置的孔洞組合表示字符或數字,例如每個十進制數字對應卡片列中的單一孔位,而字母則需結合多個孔位進行編碼。
“何樂裡電碼”是“Hollerith code”的音譯,指由美國發明家赫爾曼·霍勒裡斯(Herman Hollerith)在19世紀末開發的打孔卡編碼系統。該系統主要用于早期機械數據處理,尤其在人口普查等統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具體解釋:
編碼原理
霍勒裡斯電碼通過卡片上的孔位組合表示數據。每個孔位對應特定字符或數字,例如:不同列和行的穿孔組合可編碼字母、數字或符號,這種二進制(有孔/無孔)設計是早期計算機數據存儲的基礎形式。
曆史應用
該編碼最初應用于霍勒裡斯發明的打孔卡制表機,顯著提升了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效率,使數據處理時間從十年縮短至一年。這一技術後來發展為IBM公司的核心技術之一。
與現代電碼的區别
不同于電報中使用的莫爾斯電碼(通過點劃組合傳輸信息)或均勻電碼(通過電流方向/脈沖差異編碼),霍勒裡斯電碼是物理介質(卡片)上的空間編碼,屬于機械數據處理範疇。
注:中文語境中“何樂裡電碼”這一譯名使用較少,更常見的譯法是“霍勒裡斯編碼”或直接使用英文“Hollerith code”。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技術細節,可參考早期計算機發展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