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ceflight
"航天"作為專業術語指人類利用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地球大氣層外空間的活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該詞對應英文"spaceflight",指通過航天器在宇宙空間進行的航行活動。
從技術範疇分析,航天工程包含三大核心領域:
根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現代航天技術已拓展至衛星通信、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等六大應用方向。其中天宮空間站的常态化運營标志着中國已掌握長期載人航天技術。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航天"概念可追溯至錢學森1967年提出的星際航行技術體系理論。該術語區别于"航空",特指穿越卡門線(海拔100公裡)以上的外層空間活動,這一界定已獲國際宇航聯合會采納。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資料,截至2025年7月,我國已完成14次載人航天任務,空間科學實驗累計超千項。這些實證數據佐證了航天技術從理論概念到工程實踐的轉化進程。
航天指人類利用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進行的探索、開發和利用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範圍
航天(Spaceflight)指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或太陽系空間飛行的活動,主要涉及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外層空間(通常以100公裡高度的卡門線為界)。與之相對的“航宇”則指太陽系外的恒星際飛行,但目前人類技術尚未實現。
分類與特點
技術應用與意義
航天技術涵蓋火箭發射、軌道控制、空間通信等領域,服務于氣象觀測、導航定位、科學研究等。例如我國在航天應用技術領域已處于世界前列。
相關術語拓展
航天領域衍生出專業術語,如“打包”指數據封裝整合,“裝訂”為文件整理流程,體現了航天工作的系統性和嚴謹性。
如需了解具體航天任務或技術細節,可進一步查閱權威航天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