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貝氏體英文解釋翻譯、貝氏體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bainite

分詞翻譯:

貝的英語翻譯:

seashell; shellfish
【醫】 bel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體的英語翻譯:

body; style; substance; system
【計】 body
【醫】 body; corpora; corps; corpus; leukocytic crystals; scapus; shaft; soma
Somato-

專業解析

貝氏體(Bainite)是金屬材料熱處理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顯微組織,由美國冶金學家埃德加·貝恩(Edgar C. Bain)于1930年首次系統描述并命名。該組織常見于中低碳鋼經等溫淬火或連續冷卻處理後,其形成溫度介于珠光體(Pearlite)和馬氏體(Martensite)之間(約250-550°C),兼具強度與韌性平衡的特性。

貝氏體可分為兩類:

  1. 上貝氏體(Upper Bainite):在較高溫度範圍(350-550°C)形成,呈羽毛狀排列的滲碳體與鐵素體片層結構,具有較高硬度但韌性較低;
  2. 下貝氏體(Lower Bainite):在較低溫度(250-350°C)形成,表現為針狀鐵素體基體中彌散分布碳化物顆粒,兼具高強度與良好沖擊韌性。

在工業應用中,貝氏體鋼被廣泛用于制造汽車傳動齒輪、鐵路軸承等高載荷部件,其典型抗拉強度可達800-1500 MPa。中國國家标準GB/T 3077《合金結構鋼》及美國ASTM A304标準均對貝氏體鋼的熱處理工藝作出明确規定。

網絡擴展解釋

貝氏體是鋼鐵材料中一種重要的顯微組織結構,由過飽和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屬于奧氏體在中溫區(介于珠光體與馬氏體轉變溫度之間)的等溫轉變産物。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定義與發現

貝氏體(Bainite)由美國冶金學家Edgar C. Bain于1934年發現并命名。其形成需将奧氏體過冷至特定溫度區間(約230~550℃),通過碳原子的短程擴散和鐵素體切變機制完成相變。


分類與特征

根據形成溫度和形态差異,貝氏體分為兩類:

  1. 上貝氏體

    • 溫度範圍:350~550℃。
    • 結構:羽毛狀鐵素體闆條間分布斷續滲碳體。
    • 性能:硬度較高(35~45 HRC),但韌性較差,易引發脆性斷裂。
  2. 下貝氏體

    • 溫度範圍:230~350℃(Ms點以上)。
    • 結構:針狀鐵素體基體上彌散分布細小碳化物顆粒。
    • 性能:兼具高強度、高硬度和良好韌性,綜合機械性能優異。

形成機理


應用與優勢


與馬氏體的區别

特性 貝氏體 馬氏體
形成溫度 中溫區(230~550℃) 低溫區(Ms點以下)
碳化物分布 彌散分布于鐵素體基體 碳過飽和固溶于體心立方晶格
性能 強韌性均衡 硬度極高,脆性較大

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材料學文獻或專業手冊(如、6、11)。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