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one lacuna; Havers' lacuna; Havers' spaces; osseous lacunae
骨腔隙(osseous lacuna)是骨組織微觀結構中的關鍵功能單位,指骨基質内包裹骨細胞的小型腔隙空間。該術語源自拉丁語“lacuna”(意為空隙),在《Terminologia Anatomica》國際解剖學術語标準中被定義為“容納骨細胞的骨基質凹陷”。其直徑約15-20微米,呈扁橢圓形,通過骨小管(canaliculi)與鄰近腔隙相連,構成骨細胞間的營養與信號傳遞網絡。
哈佛氏系統(Haversian system)中的骨腔隙排列具有高度規律性,每個腔隙内含單個骨細胞,其突起延伸至骨小管内。這種結構使骨細胞能感知機械應力變化,并通過分泌信號分子調節骨重建過程。在病理狀态下,如骨質疏松症或骨壞死,腔隙形态異常與骨細胞凋亡呈顯著相關性。
權威文獻中,骨腔隙的英文對照詞除“osseous lacuna”外,在《Gray's Anatomy》第42版中也使用“bone lacuna”作為等效術語,強調其作為骨細胞巢穴的功能屬性。
“骨腔隙”是醫學領域中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解剖學角度
指骨組織内部的微小腔隙結構,如哈弗斯系統(Haversian system)中的空隙,常見英文翻譯為bone lacuna 或Havers' spaces。這類腔隙通常容納骨細胞(osteocytes),是骨代謝和物質交換的重要區域。
臨床醫學應用
在骨科治療中,“骨腔隙”常指因創傷、感染或手術導緻的骨缺損區域,例如長骨或下颌骨的腔隙性缺損。研究顯示,這類缺損可通過同種異體骨複合自體骨髓,或富血小闆纖維蛋白(PRF)技術促進修複,減少術後并發症。
病理與修複機制
腔隙的形成可能與骨吸收異常有關,修複時需通過生物材料填充或刺激骨再生。例如,同種異體骨作為載體結合自體骨髓,可提供成骨細胞和生長因子,加速骨愈合過程。
該詞既描述骨微觀結構,也用于臨床指代需修複的骨缺損,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