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avilion of pelvis
pelvis
【醫】 basin; pelves; pelvis; pelyco-
top; upside
【化】 top
【醫】 pars cranialis; partes superior
在解剖學中,骨盆上部(Superior Pelvis)指由骨盆界線(骨盆入口)以上的骨性結構圍成的區域,又稱大骨盆(Greater Pelvis)或假骨盆。該結構由兩側的髂骨翼、後方的第5腰椎及前方的恥骨聯合上緣共同構成,呈寬大的碗狀空間,主要功能為支撐腹腔髒器并傳遞軀幹重量至下肢。
從臨床角度看,骨盆上部的形态測量對産科評估(如胎兒頭部與骨盆適配性)及骨科手術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其英文術語"superior pelvis"被收錄于多部權威醫學詞典,例如《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第42版明确指出該區域作為腹腔基底部的重要支撐結構。
相關解剖結構包含:
該區域的醫學影像學評估标準可參考《放射解剖學圖譜》(Atlas of Radiologic Anatomy)第七版,其詳細标注了骨盆上部在CT三維重建中的辨識要點。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的解剖學術語數據庫(TA98)亦将其歸類為軸向骨骼系統核心組成部分(TA A02.5.02.001)。
骨盆上部是骨盆結構中位于上方的區域,其定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1. 解剖學定義與位置 骨盆上部即「大骨盆」(假骨盆),位于骨盆界線(由骶岬、弓狀線、恥骨梳等圍成)上方。它屬于腹腔的延續部分,前側為腹前壁,後側為腰椎,兩側以髂骨翼為界。
2. 結構組成 • 骨骼部分:包括兩側髂骨翼、骶骨上段及第5腰椎。 • 腔隙形态:呈寬而淺的漏鬥狀,向下與真骨盆相通。
3. 功能特點 •支撐作用:連接脊柱與下肢,傳遞上半身重量至下肢。 •髒器保護:容納部分腹腔器官,如腸道(乙狀結腸、部分回腸)、腎髒下極等。 •産科意義:女性大骨盆的徑線測量可間接評估産道空間。
4. 臨床關聯 該區域病變可能引發下腹痛(如結腸炎、腎結石)、體檢時常通過觸診髂嵴等骨性标志定位。影像學檢查(CT/X線)可清晰顯示其骨性結構及毗鄰器官。
需注意,骨盆上部并非獨立封閉結構,其與腹腔、真骨盆存在生理性連通,器官分布存在個體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