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室的(Tympanic)在漢英詞典中主要指與中耳腔相關的解剖結構或功能描述。該術語源自希臘語“tympanon”(鼓),因其與耳膜振動傳遞聲音的機制相關。
解剖學定義
鼓室是中耳的核心腔體,位于颞骨内,介于鼓膜與内耳之間。其内包含聽小骨(錘骨、砧骨、镫骨),負責将聲波振動傳導至内耳液體。根據《格氏解剖學》,鼓室壁由六層骨質結構構成,與咽鼓管直接連通以平衡氣壓。
臨床關聯性
鼓室病變常導緻傳導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Otitis Media)會引發鼓室積液。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約80%兒童在7歲前至少經曆一次急性中耳炎。耳鼻喉科臨床指南指出,鼓室成形術是修複鼓膜穿孔的常規手段。
跨學科應用
在聲學工程領域,鼓室阻抗測試(Tympanometry)通過測量中耳壓力評估聽力功能,該技術被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列為标準診斷工具。
鼓室是中耳的核心組成部分,屬于含氣空腔結構,主要參與聽覺傳導功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鼓室位于鼓膜與内耳外側壁之間,由颞骨岩部、鱗部、鼓部及鼓膜圍成,呈不規則扁平腔隙,容積約1-2ml。其前後分别通過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通過鼓窦入口與鼓窦、乳突氣房相連。
分區
以鼓膜緊張部為界分為:
六壁構成
聽骨鍊
包含錘骨、砧骨、镫骨三塊聽小骨,通過韌帶連接形成杠杆系統,可将鼓膜振動放大并傳遞至内耳。
壓力調節
鼓室内外壓力通過咽鼓管平衡,正常範圍為±50daPa。
黏膜與上皮
覆蓋腔壁的黏膜分為無纖毛扁平上皮(鼓膜、聽骨等區域)和纖毛柱狀上皮(其他區域),具有呼吸上皮特性。
鼓室結構異常可能導緻聽力下降或中耳炎,例如咽鼓管功能障礙會引起鼓室負壓,進而引發積液。手術中需注意其與頸動脈、頸靜脈球及顱腦的毗鄰關系。
(注:如需更專業的醫學圖解或病理分析,建議參考權威解剖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