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international distress frequency
國際遇險頻率(International Distress Frequency)是國際公認的無線電通信專用頻段,用于航空、航海及陸地場景中緊急遇險信號的發送與接收。該頻率由國際電信聯盟(ITU)統一協調管理,旨在保障全球範圍内救援行動的快速響應和标準化通信。其核心特征包括:
頻段定義與用途
國際遇險頻率主要包括121.5 MHz(航空緊急頻率)和406 MHz(衛星應急示位标頻率)。前者用于航空器與地面站間的語音呼救,後者通過衛星系統(如COSPAS-SARSAT)傳輸數字編碼的遇險位置信息。國際海事組織(IMO)《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還規定了VHF 16頻道(156.8 MHz)為海事專用遇險呼叫頻道。
技術标準與管理機構
頻率使用需符合ITU《無線電規則》第IV章第7條,要求發射設備具備自動報警功能,并禁止非緊急占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進一步細化了航空器載應急發射器的技術規範。
曆史沿革與更新
自1979年衛星搜救系統投入運行後,國際遇險頻率逐步從模拟信號向數字信號過渡。2021年ITU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通過決議,将部分頻段納入5G海事通信兼容性研究,以應對新技術環境下的遇險響應需求。
國際遇險頻率是指全球範圍内為緊急情況(如遇險、安全通信)專門預留的無線電通信頻率,主要用于船舶、航空器等在危急時刻發送求救信號或進行協調救援。以下是具體解釋和主要頻率說明:
國際遇險頻率是國際電信聯盟(ITU)和國際海事組織(IMO)等機構統一規定的專用頻率,确保遇險信息能被全球相關救援機構及時接收。其核心用途包括:
根據通信方式和場景不同,國際遇險頻率分為以下幾類:
如需更完整的國際頻率列表,可參考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規則》或相關海事航空手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