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ternational ohm
international
【計】 internation
ohm
【化】 ohm
國際歐姆(International Ohm)是20世紀初期國際電學單位體系中的标準電阻單位,定義為“在恒定電流下,質量為14.4521克、長度為106.3厘米、橫截面積均勻的水銀柱在0°C時的電阻值”。該定義于1908年由國際電學大會正式确立,旨在統一不同實驗室的測量标準。
在漢英詞典中,“國際歐姆”對應的英文術語為“International Ohm”,區别于1948年後國際單位制(SI)采用的“絕對歐姆”(Absolute Ohm)。兩者的換算關系為:1國際歐姆≈0.99951絕對歐姆。這一差異源于國際計量大會(CGPM)對電學單位的重新定義,将基礎從物理實物基準轉為基本物理常數。
權威文獻顯示,國際歐姆作為過渡性單位,在1927-1947年間被廣泛應用于電報工程和早期電氣設備校準。中國國家标準GB 3102.5-1993《電學和磁學的量和單位》明确記載了該單位的曆史沿革。國際計量局(BIPM)的官方檔案指出,水銀柱基準的局限性促使科學界最終采用以量子霍爾效應為基礎的現代歐姆定義。
國際歐姆是電阻單位的早期定義标準,其曆史背景和科學意義如下:
國際歐姆是1893年國際電學大會确立的電阻單位,定義為:在0℃時,一根質量為14.4521克、長度為106.3厘米的水銀柱的電阻。這一标準通過實物基準(水銀柱)實現,旨在統一全球電阻測量。
現代歐姆(Ω)的定義已脫離實物基準,采用理論公式:若導體兩端電壓為1伏特,通過的電流為1安培,則電阻為1歐姆(即公式 $R = frac{U}{I}$)。國際歐姆作為曆史标準,與當前定義存在微小數值差異,但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該單位以德國物理學家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命名,以紀念他在電路定律方面的貢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電阻單位的演變或量子化标準,可參考的完整研究綜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