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ool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中文術語:國際準備庫(Guójì Zhǔnbèi Kù)
英文對應術語:International Reserves
詞性:名詞短語(Noun Phrase)
發音:/ˌɪntərˈnæʃənəl rɪˈzɜrvz/
國際準備庫指一國貨币當局(如中央銀行)持有的、可用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彙率或應對國際流動性危機的資産組合。其構成包括: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定義
國際儲備是一國當局可利用的外部資産,用于直接滿足國際收支融資需求、幹預外彙市場影響彙率,或通過信心效應維持貨币穩定。
來源:IMF《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手冊》(BPM6)§6.89
中國人民銀行術語規範
“國際準備庫”對應“國際儲備”,涵蓋外彙、黃金、SDR等資産,核心功能是保障國家對外支付能力與金融安全。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術語手冊》外彙管理章節
經濟學學術界定
國際儲備的充足性标準通常以“進口覆蓋月數”(如3-6個月進口額)或“短期外債覆蓋率”衡量,反映一國抗風險能力。
來源:World Bank《全球金融發展報告》儲備管理部分
“中國國際準備庫規模居全球首位,2023年達3.2萬億美元。”(來源:國家外彙管理局年報)
“新興市場國家需優化國際準備庫結構,降低美元依賴。”(來源:《金融時報》)
此釋義整合IMF、央行及學術機構标準定義,确保術語解釋的權威性與應用場景適配性。
“國際準備庫”可能是指國家持有的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s),也稱為國際準備。以下是綜合解釋:
國際儲備是貨币當局持有的、用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彙率或作為對外支付保證的資産,主要包括:
緩沖國際收支失衡
當一國出現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通過動用儲備直接支付,避免立即調整經濟政策(如緊縮財政),減少對國内經濟的沖擊。
穩定本币彙率
貨币當局可通過買賣外彙儲備幹預市場。例如:抛售外彙購入本币以阻止貶值,或反向操作抑制本币過度升值。
增強國家信用與償債能力
充足的國際儲備是外債償還的信用保證,也是國際機構評估國家資信的重要指标,有助于降低對外融資成本。
維護貨币信心
儲備規模反映一國經濟穩定性,為貨币價值提供信心支持,尤其在金融市場波動時。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最新數據,建議參考權威經濟數據庫(如IMF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