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英文解釋翻譯、國際金融危機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分詞翻譯:
國際的英語翻譯:
international
【計】 internation
金融危機的英語翻譯:
【經】 financial crisis
專業解析
國際金融危機的定義與核心特征
國際金融危機(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指由金融體系風險蔓延至全球範圍,引發多國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金融機構倒閉、實體經濟受損的系統性危機。其核心特征包括:
- 跨境傳導性:危機通過資本流動、貿易鍊或市場預期迅速擴散至多國(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危機)。
- 系統性風險爆發:銀行擠兌、資産價格崩盤、流動性枯竭等現象集中出現,導緻金融系統功能癱瘓。
- 實體經濟沖擊:企業融資困難、消費萎縮、失業率上升,最終引發全球經濟衰退(IMF,2009年報告)。
權威機構解讀與曆史案例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定義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嚴重紊亂,表現為資産價值暴跌、機構破産及支付體系崩潰”(《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 典型案例: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泰铢貶值引發東南亞貨币連鎖貶值,多國GDP驟降5%-15%(世界銀行數據)。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房地産泡沫破裂,雷曼兄弟破産,全球股市市值蒸發超30萬億美元(美聯儲研究報告)。
學術理論與應對機制
- 理論框架:
- 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指市場長期繁榮後突然崩潰的轉折點,源于投機性融資積累的脆弱性(海曼·明斯基,1986)。
- 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一國無法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彙率和貨币政策獨立性,政策失衡易誘發危機(克魯格曼,1999)。
- 國際協作機制:
- G20峰會協調:2008年後推動全球銀行資本金标準(巴塞爾協議III)。
- IMF救助計劃:通過貸款附加結構性改革條件穩定危機國經濟(如希臘債務危機)。
參考文獻來源
- 國際清算銀行(BIS):系統性風險分析報告(未提供鍊接)
- 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GFSR
- 世界銀行危機案例庫:https://www.worldbank.org/en/research
- 美聯儲經濟研究: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
網絡擴展解釋
國際金融危機是指一國或地區的金融系統出現嚴重動蕩,并通過跨境渠道(如資本流動、貿易、市場信心等)傳遞到其他國家,引發國際範圍内的系統性金融崩潰與經濟衰退。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與表現
-
定義特征
國際金融危機是貨币危機、信用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的綜合表現。其核心标志為金融指标的急劇惡化,包括短期利率劇烈波動、資産價格暴跌(如股市、房地産)、資本外逃、貨币大幅貶值等。
-
典型表現
- 流動性枯竭:市場交易停滞,金融機構無法正常融資;
- 信用緊縮:銀行擠兌頻發,企業及個人借貸困難;
- 信心崩潰:投資者恐慌性抛售資産,形成惡性循環;
- 經濟連鎖反應:企業破産、失業率飙升、國際貿易萎縮。
主要成因
-
經濟結構性失衡
過度依賴出口或債務驅動增長(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緻抗風險能力下降。
-
金融監管缺陷
衍生品泛濫、杠杆率過高(如2008年次貸危機),監管滞後于金融創新。
-
政策失誤
貨币政策突然緊縮或長期寬松(如貨币超發引發資産泡沫)。
-
債務危機傳導
國家、企業或個人的大規模債務違約(如歐債危機)引發連鎖反應。
影響範圍
- 金融領域:金融機構倒閉、股市崩盤、外彙儲備銳減;
- 實體經濟:GDP負增長、失業率上升、消費與投資萎縮;
- 全球化擴散:通過貿易鍊、資本流動及市場預期迅速蔓延至多國。
典型案例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始于泰铢貶值,擴散至東南亞多國;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銀行體系崩潰。
如需更深入分析具體案例或應對措施,可參考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