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郭霍氏線螺旋體英文解釋翻譯、郭霍氏線螺旋體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pironema kochii

分詞翻譯:

霍的英語翻譯:

quickly; suddenly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線的英語翻譯:

clue; line; string; stringy; thread; tie; verge; wire
【醫】 line; line Of occlusion; linea; lineae; lineae poplitea; mito-; nemato-
soleal line; strand; thread
【經】 line

螺旋體的英語翻譯:

helicoid; spirochaete
【醫】 spirochete

專業解析

郭霍氏線螺旋體(Guō Huò Shì Xiàn Luó Xuán Tǐ)是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的舊稱,源于對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姓氏音譯(“郭霍”為Koch的早期中文譯名)。該術語現已較少使用,現代醫學統一采用“梅毒螺旋體”或“蒼白密螺旋體”作為标準名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術語來源與背景

  1. 詞源解析

    • 郭霍氏:指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1843–1910),他是病原細菌學的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科赫法則”用于确定病原體與疾病的因果關系。
    • 線螺旋體:描述該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細長、螺旋狀(屬螺旋體目)。
    • 英文對照:
      • 郭霍氏線螺旋體 → Koch's Spirochaeta(曆史用法)
      • 現代名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
  2. 曆史關聯

    科赫雖未直接發現梅毒螺旋體(由弗裡茨·肖丁和埃裡希·霍夫曼于1905年鑒定),但其在結核杆菌、霍亂弧菌等病原體研究中的貢獻,使得早期中文文獻将部分螺旋體以“郭霍氏”命名以示尊崇。


二、現代醫學定義

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是引起梅毒(Syphilis)的專性人類病原體,核心特征包括:


三、權威參考資料

  1. 微生物學命名規範

    現代中文标準術語以《微生物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為準,明确使用“梅毒螺旋體”或“蒼白密螺旋體”(科學出版社,2019)。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檢索“螺旋體”條目)

  2. 病原體特征與檢測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梅毒螺旋體通過暗視野顯微鏡、血清學試驗(如RPR、TPPA)及核酸檢測确診。

    來源:CDC梅毒實驗室診斷指南

  3. 曆史術語演變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記載,“郭霍氏線螺旋體”為20世紀初中文文獻對Treponema pallidum的譯名,現已被規範術語取代(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四、延伸說明

建議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或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獲取最新防治指南,确保信息時效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郭霍氏線螺旋體”,目前沒有可靠的資料顯示這是一個明确的醫學術語或微生物學名稱。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的混淆或誤寫:

  1. 郭霍氏現象(Koch's phenomenon)
    由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現,指結核病患者在感染部位注射結核菌素後,局部出現紅腫、壞死的免疫反應現象。這一現象是結核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2. 螺旋體(Spirochaete)
    螺旋體是一類細長、螺旋狀運動的細菌,例如:

    • 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引起梅毒的病原體;
    • 鈎端螺旋體(Leptospira):導緻鈎端螺旋體病;
    •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引發萊姆病。

建議:
若您指的是某種特定病原體或醫學現象,請确認術語的準确性(如是否為“郭霍現象”或“螺旋體”),或提供更多上下文。若涉及專業文獻中的生僻詞,可能需要進一步核查資料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