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och's reaction
quickly; suddenly
family name; surname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醫】 reaction; response
郭霍氏反應(Koch's phenomenon)是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于1890年發現的免疫學現象,指已感染結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個體在皮下注射結核菌素(tuberculin)後,注射部位出現的局部炎症反應。該現象揭示了機體對結核抗原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特性,成為結核病診斷的重要理論基礎。
從病理機制看,郭霍氏反應的本質是IV型超敏反應。當緻敏T淋巴細胞再次接觸結核菌素中的抗原成分(如PPD)時,會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引發單核細胞浸潤和局部組織壞死。這種現象在感染後8-12周出現,但無法區分活動性結核與潛伏感染。
在臨床應用中,該原理催生了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 TST)。雖然現代醫學已發展出γ-幹擾素釋放試驗(IGRA)等更精準的檢測手段,但世界衛生組織仍将TST作為結核病篩查的輔助工具,特别是在資源有限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卡介苗接種者可能出現假陽性反應,這與科赫最初觀察到的現象存在本質區别。
權威參考文獻:
“郭霍氏反應”是結核病診斷中的一種免疫學檢測方法,其核心信息如下:
定義與命名
又稱“結核菌素反應”,法語為 réaction de Koch 或 réaction tuberculinique。該反應以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命名,他在1882年發現結核分枝杆菌(即“郭霍杆菌”),并研發結核菌素用于診斷。
原理與操作
通過皮内注射結核菌素(結核杆菌的蛋白質提取物),觀察注射部位的免疫反應。若個體曾感染結核杆菌或接種過卡介苗(BCG),體内特異性T細胞會引發局部遲發型超敏反應,表現為紅腫硬結。
醫學意義
相關術語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赫在結核病研究中的貢獻,可參考微生物學或醫學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