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蝈蝈兒英文解釋翻譯、蝈蝈兒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katydid

分詞翻譯:

兒的英語翻譯:

child; son

專業解析

蝈蝈兒(guōguor)是漢語中對蟋蟀科昆蟲的方言稱呼,特指體型較大、鳴聲響亮的雄性個體。在漢英詞典中,該詞條對應的英文翻譯為“katydid”或“long-horned grasshopper”,屬于直翅目昆蟲。

從生物學角度,蝈蝈兒學名為Gampsocleis gratiosa,具有以下特征:1. 體長約3-5厘米;2. 前翅具發音器,通過摩擦發聲;3. 後足發達善跳躍;4. 觸角長度超過體長。其鳴叫行為具有求偶和領地宣示功能,《中國昆蟲志》記載其發聲頻率範圍為4-8 kHz。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蝈蝈兒作為鳴蟲養殖對象已有千年曆史。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民衆“蓄蝈蝈于葫蘆中聽其鳴”,清代宮廷更将其視為祥瑞之物。現代昆蟲學研究證實,其發聲機制涉及翅脈結構與肌肉振動的協同作用。

方言使用方面,該詞彙主要通行于華北地區。根據《河北方言志》,北京、保定等地稱雄蟲為“蝈蝈兒”,雌蟲則稱“驢駒兒”,這種性别區分在漢語方言中具有獨特性。英語語境中需注意與cricket(蟋蟀)和grasshopper(蝗蟲)的物種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

“蝈蝈兒”是漢語中對一種昆蟲的俗稱,主要信息如下:

  1. 學名與分類
    蝈蝈兒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學名為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是中國北方對這類昆蟲的稱呼,南方則稱為“叫哥哥”。

  2. 形态特征

    • 體型較大,體長約40毫米,身體多為草綠色、褐色或深灰色,腹部肥大,翅短且膜質脆弱,觸角細長。
    • 後腿發達,善于跳躍;雄性前翅根部有發音器,可振動發出清脆鳴聲,雌性則具細長的産卵器。
  3. 習性與食性
    以植物汁液和花為食,常見于草叢或灌木中。其鳴聲主要用于雄性求偶或領地宣示。

  4. 别名與文化意義
    在不同地區有“油葫蘆”“叫應”“土喳子”等别名。作為三大鳴蟲之首,蝈蝈兒常被飼養用于觀賞其鳴叫特性。

  5. 繁殖特點
    一年一代,以卵越冬,雌蟲可産卵200-450粒,卵重約14毫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發聲原理或具體分布,可參考權威生物學資料或昆蟲圖鑒。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