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international ampere
international
【計】 internation
ampere
【化】 ampere
【醫】 a.; amp.; ampere
國際安培(International Ampere)是電流強度的曆史計量單位,曾作為國際單位制(SI)中安培的早期定義标準。該單位于1893年由國際電學大會确立,其定義為:在恒定電流通過硝酸銀溶液時,每秒析出0.001118克銀的電流強度。英文對照表述為:“the unvarying current which, when passed through a solution of silver nitrate, deposits silver at a rate of 0.001118 grams per second.”
1948年國際計量大會(CGPM)将安培的定義更新為基于電磁力學理論的“絕對安培”,即“在真空中兩根無限長平行導線間産生每米2×10⁻7牛頓作用力的電流強度”。國際安培因此被取代,但兩者換算關系為: $$ 1 text{國際安培} = 0.99985 text{絕對安培} $$
該術語在《國際單位制手冊》(BIPM發布)及中國國家标準GB/T 3102.5-1993《電學和磁學的量和單位》中均有曆史性記載,體現了單位制從實驗基準向理論基準的演進過程。
國際安培是電流單位的曆史定義之一,現已被現代定義取代。以下是詳細解釋:
原始定義
國際安培于1908年倫敦國際電學大會上确立,其定義為:在1秒時間内,能從硝酸銀溶液中電解析出1.118毫克銀的恒定電流值。該定義通過電解實驗實現量化,屬于早期電化學測量方法。
曆史地位與局限性
作為安培的早期标準,國際安培主要用于20世紀上半葉。但因依賴特定實驗條件(如溶液純度、溫度等),複現精度受限。1946年國際計量委員會提出更精确的絕對安培定義:真空中兩根相距1米的無限長平行導線,通等量電流時,若每米導線受力為$2×10^{-7} text{N}$,則電流為1安培。
現代标準的演變
2019年國際單位制改革後,安培改為通過基本電荷量$e$($1.602176634×10^{-19} text{C}$)定義,即1安培=1庫侖/秒,而1庫侖對應約$6.241×10^{18}$個電子電荷。這一調整使電流單位脫離實物實驗,依托物理常數實現更高精度。
國際安培是電流單位的早期實驗定義,現已被基于電磁作用力(絕對安培)和基本電荷的現代定義替代,後者具有更高的普適性與精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