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utura; suturae; suture; suture joints
"骨縫"在醫學解剖學中特指人類顱骨之間的纖維性關節連接,其英文對應術語為"cranial suture"或"suture"。作為顱骨發育的重要結構,《格氏解剖學》(第42版)将其定義為"由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的特殊關節結構,連接相鄰顱骨邊緣,允許新生兒顱骨在分娩過程中發生形變"(Gray's Anatomy, 2020)。
在解剖結構層面,骨縫呈現鋸齒狀嵌合形态,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解剖學術語數據庫将其描述為"骨間相互咬合的波形邊緣,通過Sharpey纖維實現力學連接"(NLM, 2023)。根據發育階段差異可分為:
臨床醫學中,顱縫早閉(craniosynostosis)是該解剖結構的主要病理表現。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臨床指南指出"顱縫在嬰幼兒期過早骨化可導緻顱腔容積異常,需手術幹預重建顱腔形态"(AANS, 2022)。牛津醫學詞典同時記載,通過骨縫的X線影像特征,可輔助進行法醫人類學的年齡鑒定(Oxford Medical Dictionary, 2021)。
骨縫是人體解剖學和醫學中常見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骨縫指骨頭與骨頭之間的自然縫隙,人體每塊骨骼之間通過特定寬度的縫隙連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若縫隙過小或過大,可能引發疾病或功能障礙。
顱骨骨縫
新生兒顱骨由5塊骨骼組成,骨縫在出生後稍分開,約3-4個月閉合。這種分離為大腦發育提供空間,屬正常生理現象。
關節骨縫
例如踝關節由胫骨、腓骨與距骨構成,骨縫寬度維持關節活動範圍。若因外力拉伸導緻縫隙異常,可能引發脫位或炎症。
骨骺線閉合
青春期後(約18歲)骨骼生長闆(骨骺線)逐漸閉合,23歲左右完全閉合,标志身高停止增長。可通過X線檢測閉合情況。
在産科中,“開骨縫”是民間對宮頸擴張的通俗說法,并非實際骨縫分離。分娩時宮頸需從閉合狀态擴張至10厘米(約10指寬),以便胎兒通過。此過程伴隨宮縮疼痛,屬于正常分娩必經階段。
如需更專業醫學解釋,可參考權威解剖學資料或咨詢醫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