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llocinesis; allokinesis; passive exercise
被動運動(Passive Movement)在醫學和物理治療領域指由外部力量(如治療師或器械)施加于患者肢體而産生的非自主性關節活動。根據《牛津醫學詞典》定義,該術語特指"完全依賴外力驅動且無患者主動肌肉收縮參與的康複訓練模式"。其核心特征包含三點:(1)關節活動範圍由治療者控制;(2)無神經肌肉主動參與;(3)主要用于防止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
世界衛生組織《康複技術手冊》強調被動運動在術後早期康複的應用價值,特别是針對脊髓損傷或中風患者,能有效維持關節活動度并促進本體感覺恢複。美國物理治療協會臨床指南指出,規範化的被動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每日3-5次、每次10-15分鐘為基準治療量。
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被動運動的力矩平衡公式可表示為: $$ tau{ext} = Ialpha + Cdot{theta} + Ktheta $$ 其中$tau{ext}$為外力矩,$I$為轉動慣量,$C$為粘滞阻尼系數,$K$為組織剛度。該方程揭示了治療過程中需精準控制施力強度的理論基礎。
被動運動是指身體部位在外力(如他人、器械或重力)作用下完成的運動,患者自身肌肉不主動收縮參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被動運動的特點是運動力量完全來源于外部,常見于醫療康複場景。例如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活動關節,或使用CPM(持續被動運動)設備輔助術後恢複。
2. 主要目的
3. 典型應用場景 • 術後早期康複(如關節置換術後) • 中風/癱瘓患者肢體功能維護 • 運動損傷急性期(前48小時) • 昏迷或長期卧床患者的護理
4. 與主動運動的區别 | 特征| 被動運動 | 主動運動 | |-------------|--------------------------|-----------------------| | 力量來源| 完全依賴外力 | 自主肌肉收縮| | 能量消耗| 幾乎為零 | 需要代謝供能| | 適用階段| 急性期/功能喪失階段| 恢複期/功能重建階段 |
5. 注意事項 需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控制運動幅度(一般以患者無痛範圍為限),避免過度牽拉造成二次損傷。對于骨質疏松或關節不穩者需特别謹慎。
這種運動方式在康複醫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需與漸進性主動訓練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恢複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