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air-to-surface missile
empty; hollow; air; for nothing; vacancy
【計】 empty; null
【醫】 keno-
【經】 for nothing
right; answer; reply; at; check; compare; couple; mutual; opposite; versus; vs
face to face
【計】 P
【化】 dyad
【醫】 Adv.; contra-; corps; ob-; p-; pair; par; para-
【經】 vs
background; ground; land; soil; the earth
【計】 GND
【化】 earth
【醫】 geo-; loci; locus
missile; rocket
【化】 rocket
空對地火箭(Air-to-Ground Rocket)是指由飛行器搭載并發射,專門用于攻擊地面或海面目标的非制導或制導火箭武器系統。該術語在軍事科技領域具有明确的技術定義和作戰應用場景,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結構組成與工作原理
空對地火箭通常由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彈頭)、穩定翼和發射裝置構成。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彈頭根據任務需求可配備高爆、穿甲或燃燒等類型,部分現代型號集成慣性導航或激光制導組件(來源:《簡氏防務年鑒》)。其英文對譯詞"air-to-surface rocket"更準确,因"surface"涵蓋陸地和海上目标。
戰術應用場景
該類武器主要承擔近距離空中支援(CAS)和縱深打擊任務。例如美軍AGM-114地獄火導彈雖常稱"導彈",但其火箭助推階段仍符合空對地火箭基礎定義(來源:美國空軍武器系統手冊)。作戰平台包括戰鬥機(如F-16)、武裝直升機(如AH-64阿帕奇)和無人機。
技術演進脈絡
初代産品如二戰時期蘇聯RS-82火箭彈,初速僅340m/s;現代型號如HYDRA-70火箭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適配不同制導套件,圓概率誤差(CEP)降至1米内(來源:北約标準化協議STANAG 4586)。當前發展趨勢聚焦于多模導引頭和推進劑能量密度提升。
該術語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武器卷被定義為"航空火箭彈",強調其區别于導彈的自主制導特性。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院(RUSI)2023年報告指出,空對地火箭在現代戰場仍保有25%以上的戰術火力覆蓋需求。
空對地火箭是航空火箭的一種類型,指從飛行器上發射、專門攻擊地面或海面目标的非制導或制導火箭武器。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結構 空對地火箭主要由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彈頭)、引信和穩定裝置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火箭發動機推進,通過反作用力将彈體發射至目标區域,戰鬥部通常配備高爆、穿甲或燃燒等類型彈藥。
二、主要用途
三、性能參數
四、使用限制 由于非制導特性,空對地火箭命中率較低,且初始速度慢、機動性差,不適合攻擊高速或空中目标。現代戰争中,大彈徑火箭逐漸被精确制導導彈取代,但中小口徑火箭仍保留于武裝直升機等平台。
注:更多技術細節可參考航空武器相關專業文獻或軍事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