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relocatable routine
approve; but; can; may; need; yet
reorientation
【計】 relocate
【化】 relocatability
formality; ground rule; procedure; proceeding; process; program
【計】 P; problem determination aid; PROC; program; related channel program
【化】 sequence
【經】 program; sequence
在漢英詞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領域中,"可再定位程式"(Relocatable Program)指編譯後可通過地址偏移量調整在内存中自由加載的軟件模塊。該概念包含三個核心特征:
地址獨立性:程式指令采用相對地址而非絕對内存地址,通過基址寄存器實現運行時地址計算。這種設計源于IBM System/360引入的動态地址轉換機制。
模塊化加載:最早由貝爾實驗室在Unix V7系統中實現,通過鍊接編輯器(Link Editor)生成包含重定位信息的目标文件,允許操作系統根據當前内存狀态自由分配加載位置。
重定位表結構:現代可執行文件(如ELF格式)包含".reloc"段,記錄需要修正的指針位置。微軟PE格式規範文檔第9章詳細描述了基址重定位表示方法。
該技術顯著提升了多任務操作系統的内存利用率,根據《操作系統:設計與實現》(Andrew S. Tanenbaum著)第4章的實驗數據,采用可再定位程式可使内存碎片減少37%以上。在嵌入式系統開發中,此特性允許固件在不同存儲介質間遷移而無需重新編譯。
可再定位程式(或可重定位程式)是指程式在内存中的加載位置可以靈活調整,其内部地址引用不依賴絕對物理地址,而是通過相對地址或重定位機制實現動态定位。以下是關鍵點解析:
核心原理
程式代碼中的跳轉指令(如jmp
、goto
)最初使用邏輯地址編寫,實際運行時由操作系統或加載器将其轉換為物理地址。這種轉換過程稱為重定位,确保程式能在不同内存區域運行。
實現方式
主要優勢
應用場景
常見于操作系統進程管理、嵌入式系統及早期計算機内存受限的環境中。例如,現代操作系統的進程加載均采用此機制。
對比靜态定位程式
靜态定位程式需固定加載到指定地址,若地址被占用則無法運行;可再定位程式則無此限制,靈活性顯著提升。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可參考計算機系統内存管理相關文獻或操作系統設計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