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布斯三羧酸循環英文解釋翻譯、克雷布斯三羧酸循環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Krebs'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專業解析
克雷布斯三羧酸循環 (Krebs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簡稱TCA循環 (TCA Cycle) 或檸檬酸循環 (Citric Acid Cycle),是細胞有氧呼吸的核心代謝途徑之一,主要發生線上粒體基質中。該循環将乙酰輔酶A(Acetyl-CoA)徹底氧化,産生二氧化碳(CO₂)、還原當量(NADH、FADH₂)和少量GTP/ATP,為後續氧化磷酸化産生大量ATP奠定基礎。其名稱“三羧酸”源于循環中關鍵的中間産物(如檸檬酸、異檸檬酸)含有三個羧基(-COOH)。
循環過程詳解:
-
乙酰輔酶A與草酰乙酸縮合 (Acetyl-CoA + Oxaloacetate → Citrate):
- 循環起始步驟。乙酰輔酶A(源自糖、脂肪、蛋白質分解的2碳單位)與草酰乙酸(4碳化合物)在檸檬酸合酶催化下縮合,形成6碳的檸檬酸(Citrate)。
-
檸檬酸異構化 (Citrate → Isocitrate):
- 檸檬酸在順烏頭酸酶作用下,先脫水生成順烏頭酸(Cis-Aconitate),再水化生成異檸檬酸(Isocitrate)。此異構化作用為後續脫氫反應做準備。
-
第一次氧化脫羧 (Isocitrate → α-Ketoglutarate):
- 異檸檬酸在異檸檬酸脫氫酶催化下脫氫(生成NADH + H⁺),并脫羧生成5碳的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和CO₂。這是循環中第一個産生CO₂和NADH的步驟。
-
第二次氧化脫羧 (α-Ketoglutarate → Succinyl-CoA):
- 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脫氫酶複合體(結構與丙酮酸脫氫酶複合體類似)催化下,脫氫(生成NADH + H⁺)、脫羧(生成CO₂),并與輔酶A結合生成4碳的琥珀酰輔酶A(Succinyl-CoA)。這是循環中第二個産生CO₂和NADH的關鍵步驟。
-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ccinyl-CoA → Succinate):
- 琥珀酰輔酶A在琥珀酰輔酶A合成酶催化下,将其高能硫酯鍵的能量轉移,使GDP磷酸化為GTP(在動物細胞中可直接利用,或轉化為ATP),同時生成琥珀酸(Succinate)。這是循環中唯一直接産生高能磷酸鍵(GTP/ATP)的步驟。
-
第三次脫氫 (Succinate → Fumarate):
- 琥珀酸在琥珀酸脫氫酶(嵌入線粒體内膜,是電子傳遞鍊複合體II的一部分)催化下脫氫,生成延胡索酸(Fumarate)。此步驟産生FADH₂(而非NADH)。
-
水化 (Fumarate → Malate):
- 延胡索酸在延胡索酸酶催化下加水,生成蘋果酸(Malate)。
-
第四次脫氫與草酰乙酸再生 (Malate → Oxaloacetate):
- 蘋果酸在蘋果酸脫氫酶催化下脫氫,重新生成草酰乙酸(Oxaloacetate),同時産生NADH + H⁺。再生的草酰乙酸可進入下一輪循環,與新的乙酰輔酶A結合。
循環的生理意義:
- 能量産生樞紐: 每循環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輔酶A,産生3分子NADH、1分子FADH₂、1分子GTP(或ATP)和2分子CO₂。NADH和FADH₂進入電子傳遞鍊,驅動氧化磷酸化産生大量ATP。
- 物質代謝交彙點: 不僅是糖代謝(丙酮酸氧化為乙酰輔酶A進入循環)的核心,也是脂肪(脂肪酸β-氧化産生乙酰輔酶A)和蛋白質(生糖/生酮氨基酸降解産生循環中間物或乙酰輔酶A)分解代謝的最終共同通路。
- 生物合成前體提供者: 循環中間産物(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琥珀酰輔酶A)是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卟啉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碳骨架來源。
- 氧化還原平衡: 通過産生NADH和FADH₂,參與細胞内的氧化還原狀态調節。
關鍵點漢英對照:
- 克雷布斯三羧酸循環 (Kè léi bù sī sān suō suān xún huán): Krebs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Citric Acid Cycle
- 乙酰輔酶A (Yǐ xiān fǔ méi A): Acetyl-CoA
- 草酰乙酸 (Cǎo xiān yǐ suān): Oxaloacetate
- 檸檬酸 (Níng méng suān): Citrate
- 異檸檬酸 (Yì níng méng suān): Isocitrate
- α-酮戊二酸 (Alpha-tóng wù èr suān): α-Ketoglutarate
- 琥珀酰輔酶A (Hǔ pò xiān fǔ méi A): Succinyl-CoA
- 琥珀酸 (Hǔ pò suān): Succinate
- 延胡索酸 (Yán hú suǒ suān): Fumarate
- 蘋果酸 (Píng guǒ suān): Malate
- 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 form)
- FADH₂: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 form)
- GTP: Guanosine Triphosphate
- 線粒體基質 (Xiàn lì tǐ jī zhì): Mitochondrial Matrix
- 氧化磷酸化 (Yǎng huà lín suān huà):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來源參考:
-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7th Edition) by Nelson, D.L., & Cox, M.M. - 對TCA循環生化步驟的經典權威描述。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Biochemistry, Citric Acid Cycle - 提供循環概述、反應步驟及生理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克雷布斯三羧酸循環(Krebs Cycle),又稱檸檬酸循環或TCA循環,是細胞有氧呼吸的關鍵代謝途徑,主要線上粒體基質中進行。它通過一系列酶促反應将乙酰輔酶A徹底氧化為二氧化碳,并生成高能分子(ATP、NADH、FADH₂),為後續電子傳遞鍊提供能量載體。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 基本功能
- 分解乙酰基:将糖類、脂肪、蛋白質代謝産生的乙酰輔酶A(2碳)與草酰乙酸(4碳)結合,生成檸檬酸(6碳),逐步脫羧釋放CO₂。
- 産能與供能:每輪循環産生1分子ATP(或GTP)、3分子NADH、1分子FADH₂,為細胞提供能量(約90%的ATP來自後續電子傳遞鍊)。
2. 關鍵步驟
- 起始反應:乙酰輔酶A與草酰乙酸縮合形成檸檬酸(催化酶:檸檬酸合酶)。
- 脫羧與氧化:檸檬酸經異構化、脫羧生成α-酮戊二酸(釋放1分子CO₂,生成1分子NADH)。
- 二次脫羧:α-酮戊二酸進一步脫羧生成琥珀酰輔酶A(釋放第2分子CO₂,生成第2分子NADH)。
- 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酰輔酶A轉化為琥珀酸,生成1分子ATP(或GTP)。
- 再生草酰乙酸:琥珀酸經氧化再生為草酰乙酸,完成循環(生成1分子FADH₂和1分子NADH)。
3. 生物學意義
- 代謝樞紐:連接糖、脂、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共同分解途徑。
- 碳骨架來源:中間産物為氨基酸、脂肪酸合成提供前體。
- 調控節點:受ATP/ADP比值、NADH/NAD⁺比值調控,適應細胞能量需求。
4. 發現與命名
由德國生物化學家漢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于1937年提出,因此得名,他也因此獲得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總反應式
每輪循環的總反應可表示為:
$$
text{乙酰輔酶A + 3NAD⁺ + FAD + GDP + Pi + 2H₂O}
rightarrow 2text{CO₂ + 3NADH + FADH₂ + GTP + 2H⁺ + 輔酶A}
$$
此循環是生命體能量代謝的核心,其高效性和調控機制保障了細胞在不同生理狀态下的能量供應平衡。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