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lutton's joint; Clutton's joints
克勒頓氏關節(Clutton's joint)是醫學領域用于描述先天性梅毒引發的對稱性膝關節滑膜炎的專有名詞,其英文名稱源自英國外科醫生亨利·休·克勒頓(Henry Hugh Clutton)于1886年首次系統描述該病症的文獻記錄。該術語被收錄于《牛津醫學詞典》(Oxford Medical Dictionary)及《坎貝爾骨科手術學》(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等權威醫學著作中。
該病症的臨床特征包括雙側膝關節無痛性腫脹、滑膜增生及關節腔積液,常見于先天性梅毒二期感染的兒童患者。其發病機制與梅毒螺旋體引發的免疫反應直接相關,可通過血清學檢測(如VDRL試驗)結合影像學檢查确診。治療核心在于驅梅療法,青黴素聯合關節制動為國際指南推薦方案。
詞源學角度分析,"Clutton's joint"遵循醫學名詞命名慣例,采用發現者姓氏+解剖結構的組合形式。發音标注為/ˈklʌtənz dʒɔɪnt/,其中"Clutton"保留發現者姓氏原發音。該術語在《道蘭氏醫學詞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3版中明确收錄,定義為"與先天性梅毒相關的慢性關節滑膜炎"。
克勒頓氏關節(Clutton's joint)是醫學術語,其核心信息如下:
1. 定義與特征 該術語指代一種特殊的關節病變,主要表現為雙側膝關節的慢性、無痛性腫脹。其名稱來源于19世紀英國外科醫生Henry Hugh Clutton,他于1886年首次描述了這一體征。
2. 病因關聯 該病症最常見于先天性梅毒患兒,屬于晚期先天梅毒的臨床表現之一。腫脹由滑膜增生和關節積液導緻,但與其他關節炎不同,患者通常無顯著疼痛感。
3. 診斷意義 作為先天性梅毒的典型體征之一,克勒頓氏關節的出現常提示需要進行血清學檢測(如VDRL試驗)和病史追溯,尤其對于兒童患者需考慮垂直傳播可能性。
4. 現代臨床意義 隨着梅毒篩查和抗生素治療的普及,該體征的臨床發生率已顯著降低。但在某些醫療資源匮乏地區仍具診斷參考價值。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僅提供翻譯信息,更詳細的病理機制、治療方案等專業内容建議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咨詢專科醫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