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克勞氏征英文解釋翻譯、克勞氏征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rowe's sign

分詞翻譯:

克的英語翻譯: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勞的英語翻譯:

fatigue; put sb. to the trouble of; service; work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征的英語翻譯: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專業解析

克勞氏征(Kluver-Bucy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神經行為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颞葉(尤其是雙側颞葉前部及杏仁核)損傷後出現的一系列行為異常。該綜合征由神經學家海因裡希·克呂弗(Heinrich Klüver)和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布西(Paul Bucy)于1937年在恒河猴實驗中首次系統描述并命名。

漢英術語對照:

核心臨床表現: 克勞氏征的典型症狀組合包括:

  1. 精神性盲(視覺失認):患者無法識别熟悉的人或物體(如食物、危險物品),盡管視覺通路本身完好無損。英文:Psychic blindness / Visual agnosia。
  2. 口部探索行為增強:傾向于用口部而非手部去探索和識别物體,常表現為将非食物物品放入口中。英文:Hyperorality / Oral exploration。
  3. 飲食行為改變:食欲顯著增加(貪食),可能進食過量或嘗試攝入非食物物品。英文:Hyperphagia / Dietary changes。
  4. 情感淡漠:對周圍環境刺激反應減弱,情緒表達減少,表現為冷漠、缺乏恐懼或憤怒反應。英文:Emotional blunting / Apathy / Placidity。
  5. 性行為異常:性欲亢進(性欲過強),可能表現為不當的性行為或性對象選擇異常。英文:Hypersexuality / Altered sexual behavior。
  6. 注意力轉移障礙:難以抑制對視覺刺激的反應,注意力極易被新異刺激吸引(過度注意)。英文:Hypermetamorphosis / Compulsive attention to stimuli。

病理基礎: 克勞氏征主要與雙側颞葉内側結構(特别是杏仁核和海馬旁回)的廣泛損傷有關。常見病因包括:

診斷與治療: 診斷主要基于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神經影像學(如MRI)顯示的雙側颞葉病變證據。治療主要針對原發病因(如抗病毒治療、癫痫控制、腫瘤切除)及對症處理行為問題(如行為療法、選擇性5-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能對某些症狀如強迫行為、性欲亢進有效)。完全綜合征較為罕見,更多情況下患者僅表現出部分症狀。

權威參考來源:

  1. 《神經病學》(賈建平,陳生弟主編):國内權威神經病學教材,對神經系統綜合征有詳細描述。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
  2. 《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Allan Ropper, Martin Samuels, Joshua Klein 等主編):國際經典神經病學教科書,對Kluver-Bucy Syndrome的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有深入闡述。來源:McGraw Hill Education。
  3.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NORD) - Kluver-Bucy Syndrome:提供罕見病概述。來源:https://rarediseases.org/rare-diseases/kluver-bucy-syndrome/
  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 Kluver-Bucy syndrome:提供疾病基本信息與研究資源鍊接。來源:https://rarediseases.info.nih.gov/diseases/6812/kluver-bucy-syndrome
  5. PubMed Central (PMC) - Kluver-Bucy Syndrom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學術期刊發表的病例報告與文獻綜述是了解具體臨床表現和治療經驗的重要資源。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XXXXXXX/ (具體文章鍊接需根據最新研究檢索,此處為PMC數據庫示例)。

網絡擴展解釋

“克勞氏征”可能涉及以下三種不同的醫學概念,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克勞征(Claude's syndrome)

定義:一種由腦神經損傷引起的症狀群,表現為三叉神經痛合并同側眼球運動神經麻痹(如上視、下視障礙)。
病因:主要與同側大腦腺體動脈瘤破裂或壓迫有關,導緻腦橋上後動脈受損,進而影響三叉神經和動眼神經功能。
臨床表現:劇烈面部疼痛(三叉神經分布區)、複視、眼球運動受限等神經功能障礙。


二、克氏征(Kernig's sign)

定義:一種腦膜刺激征,用于診斷腦膜炎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檢查時患者仰卧,下肢屈曲90度後緩慢擡小腿,若膝關節伸展受限并伴疼痛即為陽性。
意義:提示腦膜受刺激,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膜炎)、顱内出血等疾病。


三、克氏綜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

定義:一種染色體異常疾病,男性多一條X染色體(47,XXY),導緻睾丸發育不良、性功能異常及不育。
表現:身材修長、青春期發育遲緩、小睾丸、無精子症等,需通過染色體檢測确診。


總結與區分

  1. 克勞征(Claude's):神經損傷綜合征,與動脈瘤相關。
  2. 克氏征(Kernig's):腦膜刺激的體征,用于感染或出血診斷。
  3. 克氏綜合征(Klinefelter):染色體疾病,影響男性生育能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項,可結合具體症狀或檢查目的确認。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