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eniges' reagent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compare; compete; ratio; than
【醫】 proportion; ratio
【經】 Benelux; benelux customs union; benelux economic union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family name; surname
reagent
【化】 reagent
【醫】 agentia; reagent
克-比二氏試劑(Clark-Bibber Reagent)是分析化學中用于檢測特定生物堿及含氮有機化合物的顯色試劑,由美國化學家L. Clark和E. Bibber于1932年首次提出。該試劑由三氯化銻(SbCl₃)與濃鹽酸(HCl)按比例配制而成,反應原理基于含氮化合物與三氯化銻的絡合顯色反應,其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
ce{R3N + SbCl3 -> R3N·SbCl3}
$$
在應用中,克-比二氏試劑對吲哚類、吡啶類化合物具有高靈敏度,例如可檢測0.1 μg/mL濃度的馬錢子堿。其顯色結果需在酸性環境下觀察,顔色變化範圍為黃至橙紅色,具體取決于被測物結構。
該試劑的主要局限在于三氯化銻的毒性及強腐蝕性,現代實驗室已逐漸采用更安全的替代品如Dragendorff試劑。根據《分析化學标準方法》(第7版,Wiley出版社)及《有機試劑手冊》(Springer出版社)記載,克-比二氏試劑在20世紀藥物純度檢測中曾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海詞詞典的信息,“克-比二氏試劑”對應的英文翻譯為“克-比二氏試劑”(具體英文名稱需結合語境判斷)。該詞屬于化學領域術語,通常指代由兩位科學家姓氏聯合命名的實驗室試劑,可能用于特定化學反應或檢測分析。
目前可參考的公開信息較為有限,若需深入應用,請結合實驗需求核實具體試劑屬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