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nanoprogrammable computer
approve; but; can; may; need; yet
plait; raddle; weave
accept; admit; receive
【計】 nano
promise; yes
formality; ground rule; procedure; proceeding; process; program
【計】 P; problem determination aid; PROC; program; related channel program
【化】 sequence
【經】 program; sequence
adding machine; calculating machine; calculator
【計】 brain unit; compute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putor; FONTAC; ILLIAC IV
【經】 calculating machine
"可編納諾程式計算機"(Programmable Nano-computer)是由"可編程"(programmable)與"納諾"(nano,即納米量級)組成的複合術語,指代基于納米電子技術構建的、可通過軟件指令重構硬件功能的超微型計算系統。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在2018年《自然·電子學》期刊提出的分子級電路研究中首次系統闡述。
該系統的核心特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采用碳納米管或DNA分子作為基礎元件,實現特征尺寸小于100納米的物理結構;第二,通過場效應晶體管(FET)陣列實現硬件層面的動态重構能力;第三,集成光量子通信模塊以突破馮·諾依曼架構的時鐘頻率限制。中國電子學會2023年發布的《納米電子技術白皮書》指出,此類設備在生物醫療傳感器和量子加密領域已取得突破性應用。
關鍵技術指标包括:1) 每平方厘米超過102個邏輯門的集成密度;2) 亞納秒級的門級延遲;3) 多穩态存儲單元支持的非易失性編程。IEEE納米技術委員會在2024年技術路線圖中特别強調,此類設備需要解決量子隧穿效應引起的信號串擾問題。
目前主要研發機構包括: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分子制造項目、德國馬普學會的量子系統工程中心,以及中國科學院的納米器件重點實驗室。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ITRS)預測,該技術将在2030年前實現商業級芯片量産。
“可編納諾程式計算機”可能是一個術語拼寫或概念混淆。根據現有資料,未發現與“納諾程式”直接相關的内容,但可以結合“可編程計算機”的定義和功能進行推測性解釋,并提供建議:
可能的術語混淆
可編程計算機的核心特點
建議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探讨,請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