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olumbium
【醫】 Cb; columbium
钶(Cb)是化學元素铌(Niobium)的舊稱,其英文對應名稱為"Columbium"。該元素符號在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曾廣泛使用"Cb"标識,後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于1949年正式更改為"Nb"。
根據《牛津化學詞典》和《蘭氏化學手冊》記載,钶的命名源自發現地哥倫比亞(Columbia)的拉丁語名稱,1801年由英國化學家Charles Hatchett在铌鐵礦中發現。該元素具有以下特性: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4年礦物年鑒顯示,全球約85%的铌資源用于鋼鐵工業。在半導體制造領域,铌酸锂(LiNbO₃)作為壓電材料被廣泛應用于5G濾波器制造。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官方命名文件指出,元素符號變更旨在消除與钽(Tantalum)的命名混淆。現代漢英詞典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仍保留"钶"作為曆史詞條注釋。
钶(Cb)的詳細解釋如下:
化學元素舊稱
钶(Cb)是化學元素“铌”(Niobium,符號Nb)的舊稱。1801年首次發現時被命名為“钶”(Columbium),後于1866年證實與铌為同一元素,1950年起國際統一使用“铌”(Nb)。
漢字釋義
钶在漢語中本義指“小鍋”,如《玉篇》記載“鈳䥈,小釜也”。此外,明代曾有人名“史钶”。
如需進一步了解铌的工業用途或漢字文化内涵,可參考相關化學資料或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