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白蛋白A反應英文解釋翻譯、康氏白蛋白A反應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Kahn's albumin A reaction
分詞翻譯:
康的英語翻譯:
health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白蛋白A的英語翻譯:
【醫】 albumin A
反應的英語翻譯: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醫】 reaction; response
專業解析
康氏白蛋白A反應(Kahn Albumin A Reaction),又稱康氏試驗(Kahn Test),是一種曆史上曾用于診斷梅毒的血清學沉澱試驗。該檢測方法由美國免疫學家魯本·利昂·康(Reuben Leon Kahn)于1922年發明,其核心原理基于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抗體與特定抗原(含膽固醇的心肌醇卵磷脂-白蛋白複合物)發生可見的沉澱反應。
術語解釋與原理
-
漢英對照與定義
- 康氏(Kahn):指發明者魯本·利昂·康的姓氏音譯。
- 白蛋白A(Albumin A):試驗中使用的關鍵抗原成分,由牛血清白蛋白、卵磷脂和膽固醇按特定比例配制而成,用于模拟梅毒螺旋體抗原。
- 反應(Reaction):指患者血清與抗原混合後産生的絮狀沉澱現象,陽性結果提示可能存在梅毒感染。
-
檢測機制
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反應素(非特異性抗體)與白蛋白A抗原結合,形成肉眼可見的顆粒或絮狀沉澱物。其敏感度與當時廣泛使用的瓦塞爾曼試驗(Wassermann test)相近,但操作更簡便。
曆史地位與局限性
- 應用時期:20世紀上半葉作為梅毒篩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在缺乏現代檢測方法的地區廣泛使用。
- 缺陷與淘汰:
- 假陽性率高:可因瘧疾、麻風、自身免疫病等産生交叉反應。
- 靈敏度不足:對晚期梅毒或治療後患者的檢出率較低。
- 技術替代:20世紀80年代後被更精準的密螺旋體特異性檢測(如TPHA、FTA-ABS)和非密螺旋體試驗(如RPR、VDRL)取代。
現代醫學意義
康氏試驗雖已退出臨床,但其沉澱反應原理為後續免疫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當前梅毒診斷遵循WHO指南,結合特異性抗體檢測和臨床評估,确保高準确性。
參考文獻來源
- Kahn, R. L. (1922). A New Precipitation Test for Syphilis. Johns Hopkins Hospital Bulletin.
- Kampmeier, R. H. (1972). The Kahn Tes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 Larsen, S. A. (1995). Manual of Tests for Syphilis.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 WHO. (2019). WHO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eponema pallidum.
- Radolf, J. D. (2016). Treponema pallidum (Syphilis).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lsevier.
網絡擴展解釋
“康氏白蛋白A反應”對應的英文術語為Kahn's albumin A reaction,屬于醫學檢測領域的概念。以下是綜合解析:
一、術語構成解析
-
康氏(Kahn's)
指該檢測方法的提出者——美國免疫學家魯本·萊昂·卡恩(Reuben Leon Kahn,1887-1979)。他于20世紀20年代開發了多種血清學檢測法。
-
白蛋白A(Albumin A)
指檢測中使用的抗原成分,可能涉及牛血清白蛋白或其他蛋白衍生物,用于與患者血清中的抗體發生反應。
-
反應(Reaction)
指抗原-抗體結合後産生的沉澱或凝集現象,通過觀察此現象判斷檢測結果。
二、曆史應用背景
該檢測主要用于梅毒血清學篩查,屬于早期非特異性檢測方法(如瓦塞爾曼試驗的改良版)。其原理是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與梅毒螺旋體抗原交叉反應的抗體,但存在假陽性風險(如其他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幹擾結果)。
三、現代替代方法
隨着技術進步,此類傳統檢測已逐步被更精準的方法取代,例如:
- TPPA(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
- 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
注:由于搜索結果信息有限,建議通過權威醫學文獻(如《默克診療手冊》)或臨床檢驗教材獲取更詳細的檢測原理及操作流程。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